什么是核電站?我國核電站分布區域圖及核電站選址原則
什么是核電站?
核電站又稱核電廠,它指用鈾、钚等作核燃料,將它在裂變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轉變為電能的發電廠。核電站(nuclear power plant)是利用核裂變(Nuclear Fission)或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反應所釋放的的能量產生電能的發電廠。核電廠主要以反應堆的種類相區別,有壓水堆核電廠、沸水堆核電廠、重水堆核電廠、石墨水冷堆核電廠、石墨氣冷堆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廠和快中子增殖堆核電廠等。目前商業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都是利用核裂變反應而發電。核電站一般分為兩部分:利用原子核裂變生產蒸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回路系統)和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屬:鈾、钚。
核電站選址原則
核電站的選址要求非常高,選址需非常慎重。根據國際上通行的關于核電站選址有經濟、技術、安全、環境和社會四原則。
經濟原則核電站能夠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和運行,所服務的地區要有足夠的用電需求,所以核電站常常選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后面三個原則則有著密切的相互聯系。核電站必須建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相對偏遠地區,50公里以內不能有大中型城市。要求廠址深部必須沒有斷裂帶通過,而且要求核電站數千米范圍內沒有活動斷裂,廠址100千米海域、50千米內陸,歷史上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廠址區600年來也沒有發生6級地震的構造背景。從核安全的角度來看,核電站選址必須考慮到公眾和環境免受放射性事故釋放所引起的過量輻射影響,同時要考慮到突發的自然事件或人為事件對核電廠的影響,所以,核電站必須選在人口密度低,易隔離的地區。
另外,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要產生巨大熱量,所以核電站的選址必須靠近水源,最好是靠海,這也是大型核電站都建在海邊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且靠海還可以解決大件設備運輸問題。萬一發生危險,在平的海岸線和放射物均勻發散的情況下,污染陸地面積只是完全在內陸的一半。但是建在海邊有利的同時也多出一個風險,就是海嘯或者臺風帶來大浪的可能。通常會建設防波堤來抵御巨浪的沖擊。但是防波堤只能抵御一定程度的沖擊,如果是比較大的海嘯的話,防波堤無能為力,很可能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2011年3月11日日本9級大地震及海嘯導致核泄露就是一例。
從上述要求來看,內陸地區核電選址更要慎重,因為內陸地區的水源全部為淡水,并且幾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直接向周邊城市供應生活用水,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核電站,一旦發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