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長壽之鄉”命名者:巴馬失敗 再也不想去了
2014年04月08日 03:50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昆

如今的坡月村更像是混凝土森林。潘琦/CFP
點擊進入:圖文:廣西巴馬好玩的景點及地方特色產品小吃介紹
原標題:留住巴馬
在廣西西北的群山里,一灣盤陽河的清流自山間洞窟而來,左折右拐地穿梭于田塬之間,滋養了“人間遺落的一塊凈土”——巴馬。
近些年,作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締造了“養生傳奇”。游客、養生者紛至沓來,千百年來的寧靜被驚擾,生態環境遭遇極大挑戰。“要避免巴馬成為第二個鳳凰古城!”有專家呼吁
盛名之下的困境
截至2010年1月,巴馬健在的百歲老人共有82人,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老人31人,這已經是國際長壽標準的4倍多!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外科學家就紛紛前來探秘,現年86歲的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就曾9次到巴馬考察。
真正讓巴馬開始聲名遠揚的,是在1991年舉行的國際自然醫學會第13次年會上,巴馬被宣布為繼前蘇聯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薩、厄瓜多爾比爾班巴、中國新疆南疆一帶之后的世界第5個長壽之鄉。之后3年,“長壽巴馬”蟬聯國際自然醫學會的年會主題。以巴馬為研究基地,國際自然醫學會發表的報告和論文達數百萬字之多。
著迷于此的不只是科學家。媒體的宣傳更加激發了人們對長壽和健康的強烈渴求,競相前往巴馬。
來自上海的何東子就是其中一員。何東子回憶,他和妻子首次來到巴馬時,外地人并不是很多。他與妻子每日飲清泉、賞青山、逛洞窟、扶修竹,好不自在。何東子與妻子商量,“下半輩子就住在這兒”。他一口氣往屯里交了20年的房租。可不久,何東子就發現,整個村屯開始喧鬧起來。
不少養生者每年都固定來巴馬長住上一段時間,成了“候鳥人”。數據顯示,2006年,巴馬旅游接待人數為11萬人次,7年后的2013年,這一數字飆升至263萬人次,創造了廣西旅游史上的“巴馬現象”!
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考驗和沖擊著巴馬的承載力。建設混亂、環境污染、配套不足等問題,讓壽鄉的生態有了被刺傷的陣痛。“巴馬的水不如從前啦。”當地人告訴記者,十幾年前,縣城巴馬河的水是可以進去游泳的,如今看著便覺得臟;盤陽河的水,以前是可以直接飲用的,現在已經不敢喝了。
“危樓高百尺,手可伸對門,不敢樓邊過,恐怕砸到人。”有人用此詩戲謔核心景區坡月村的樓房亂象。放眼望去,除了一排排路邊攤,店面的玻璃窗上都貼滿了中藥保健品、器械與長壽食品的廣告。清涼的空氣里開始彌漫著熏人的商業氣息。
巴馬縣副縣長、公安局長藍善柏坦陳:“坡月以前只是個幾百人的小村屯,短時間內涌來幾萬的外來常住人口,資源、環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壓力可想而知,我每月至少要到坡月督察兩次。”
巴馬縣旅游局副局長黃必鋒告訴記者,近幾年旅游人次井噴增長,基礎配套設施的確跟不上發展的快節奏。他認為,盤陽河水質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常住在沿盤陽河岸的“候鳥人口”增加后,排放的廢水所致。
更致命的是,“候鳥人”和游客的涌入,正在快速改變著村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百歲長壽老人成了“景點”,告別了過去習慣了的勞作,每天坐在門前,等著游客前來合影,送上長壽紅包;當地物價和景區票價一漲再漲;商販兜售著各色“長壽藥”……
“寧靜與祥和被打破了,憨厚樸實的民風變質了。”一位來此居住的休養者略帶傷感地說。就連22年前親自將巴馬送上“世界長壽之鄉”席位的森下敬一也嘆息說:“再也不想去了。”在國內舉行的某次研討會上,他直稱巴馬是“失敗的案例”。
點擊進入:圖文:廣西巴馬好玩的景點及地方特色產品小吃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