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新松的百億“智造”帝國夢
文/本刊記者 李慧珍
摘要:距離36億元的北方區域總項目落戶青島尚不足一個月,新松再融資30億元,兩出大手筆頻頻拋出,新松機器人距離其百億“智造”帝國夢又近了一步。
新松機器人(300024.SZ)正在描繪一幅智能制造帝國的藍圖。 8月20日晚,新松機器人發布定增預案公告稱,公司擬發行不超過1.2億股,募資約30億元,投資工業機器人項目、特種機器人項目、高端裝備與3D打印項目、數字化工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分別為10.2億元、5.2億元、3.75億元、2.95億元和7.9億元。
此次定增募資項目距離新松機器人宣布投資36.23億元建設北方區域總項目尚不足一個月。不難看出,今年以來,新松布局機器人產業的步伐一再提速,兩出大手筆的頻頻拋出,難掩其圖謀中國機器人版圖的野心。
全國多地域布陣 突破產能瓶頸
有業內人士曾預測,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幾年將發生巨大變化,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將快速攀升。作為中國本土機器人最早的弄潮兒,新松顯然早已嗅覺到了暗藏其中的廣闊藍海。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RII)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已達28臺/萬人。從2004—2013年近十年時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了3倍,年平均增幅約15%。不難看出,隨著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未來幾年內“機器人替換人工”的效應將會更加凸顯。GRII預計,
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將達115臺/萬人。
如按照上述數據推算,機器人市場未來的市場潛力不可估量,但當前擺在新松機器人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是產能不足。
新松機器人在本次定增公告中稱,本次工業機器人募投項目的建設周期為2年,完全達產后將具備年產各類工業機器人1萬臺套的生產能力,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21.625億元。
據新松機器人方面透露,目前公司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能力已實現滿負荷運行。而這也得到一位熟悉機器人公司的人士的認可,“新松較長時間以來產能不足,嚴重制約著公司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定增預案披露的前一個月,新松總投資36.23億元的北方區域總部正式落戶青島高新區。據悉,青島高新區累計引進軟控科捷、日本安川、寶佳、諾力達、速霸數控設備等30余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預計到2016年,青島高新區的機器人企業將達到50家;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公司目前進入全國布局階段。”新松總裁曲道奎表示,選擇在青島建設總部主要是由于青島的區位優勢以及較好的政策扶持。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認為,新松機器人將北方基地設在青島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青島能吸引一批日韓企業,而新松通過與外資合作能加快工業機器人在產業上的提升。此外,據一位熟悉新松機器人公司的業內人士表示,公司在沈陽及杭州的兩大智慧園都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產,年產能均能達到5000臺量。
截至目前,新松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及沈陽設立了五家控股子公司,在廣東和山東設有機器人工程中心。以沈陽、杭州為核心、以環珠三角、長三角及渤海經濟圈為依托的全國化產業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在以ABB、KUKA、發那科為代表的國際機器人巨頭瓜分了90%的中國機器人市場,新松的大規模擴產,也將給一直被擠壓的國產機器人市場注入帶來新的希望。
不難看出,新松機器人通過不斷加強本體布局,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進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并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其自身在市場上競爭力。
百億規模布局提速 打破外企壟斷
2009年,新松機器人成功登陸創業板,當年營業收入為4.66億元,上市4年后,其營業收入已突破13億元大關,連續多年增長速度均超過30%,并形成了1000多人的團隊,由此積蓄能量謀劃更大的成就。
事實上,在歷經10多年的發展后,新松機器人已相繼開發了工業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上百種產品,且均已全面進入市場。在潔凈機器人領域,新松更是國內唯一的供貨商,成功銷往臺灣地區。
“新松機器人目前已有10多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目前做的都不大,如果每個事業部做到5個億,那整個公司就達到五十億元的規模。現在公司的組織架構也是按照100億元的規模構建的,對于我們而言,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每個方向做大做強。”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在今年上半年曾明確表示。
這個目標并非空談,機器人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并形成超過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為產業鏈相關公司帶來極大機會。
與此同時,近年來不少機器人國際巨頭也在加快其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國內機器人市場份額也在相當程度上遭受擠壓,但國產機器人企業并未坐以待斃。
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對《高工機器人》記者表示,新松并不畏懼ABB、KUKA等國際巨頭,雖然他們占據了國內機器人市場九成以上市場份額,但是“他們是做傳統設備的,而新松機器人是做‘人’的。”
在曲道奎理念中,“真正機器人”需要結合數字化、網絡化、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借助這些技術的幫助,機器人可以每天更新數據和學習,真正具備學習能力和成長性。
隨著美國大力提倡和推進“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德國發起的“工業4.0的進化歷程”的進一步發展,智能化或將成為未來的制造業的主要趨勢。
“如果ABB、KUKA、發那科這類國際巨頭機器人企業仍舊只是做傳統設備,不及時轉換思路,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失去現有優勢。”曲道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