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有人問我:周四你是一個人嗎?
我告訴他:我不叫周四,謝謝。
當這條“全文體”刷爆朋友圈時,單身狗們不得不被知道:“七夕節”又來啦!

每每這時,各家媒體的時尚編輯們都會組織一輪“聯合軍演”——服裝編輯們會告訴大家赴約這樣穿搭最洋氣;美容編輯會圖文并茂一步步詳解最甜美約會“妝”;生活編輯們則會為情侶們挑選城中最新潮最有品位的吃喝玩樂之所,還要為男生們推薦有心意有創意不落俗套的禮物……總之就是一輪轟炸式的虐單身狗style。
還是社會類、文化類編輯有人情味兒,每年這時,他們都會請社會學家、民俗專家做一次呼吁:“七夕節”商業味太濃了、離節日原本的風俗傳統太遠了、我們一定要努力挖傳統節日真正的文化內涵云云……
可即便年年呼吁,于過節者而言,“七夕節”最終還是更像“七夕劫”,而真正能享受節日快感的恐怕還非商場、飯店、電影院、鮮花店、酒店莫屬。
但“七夕節”之所以能流傳千年,并能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真不是因為這個節日能刺激消費,而是它反映出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對婚姻家庭的堅守,這種情感訴求才是這個節日能穿越千年不朽的核心要素!
所以不管你計劃如何度過今晚,你都有必要知道這個節日背后最原始、最純真、最恒久的那些味道。

七夕節≠情人節
起源:漢代
別名:乞巧節、少女節
內涵:
●歌頌勞動
古代七夕夜晚,女子們會穿針引線展示才藝。在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里就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樣的記載。可見,“對勞動的崇尚”是古人過“七夕”的目的之一。
●乞巧祈福
“乞”指乞討、“巧”指心靈手巧,所以“乞巧”是指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
民間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而織女相傳是織造漢錦的巧手,所以七夕這天夜晚,未婚少女們要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祈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樣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的針線活,還會同時祈求能收獲美滿幸福的姻緣——要知道,是否心靈手巧可是衡量一個古代女子能否嫁得好的重要標準。可見在古人心中,“七夕”還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的意味。
●弘揚對愛情、婚姻的堅守
之所以說“七夕”是中國最浪漫的節日,當然是因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這個傳說的加入。傳說里,牛郎、織女都是“已婚人士”,并且有了孩子,所以“七夕節”不僅表達著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向往,更表達著已婚男女之間“恪守承諾”“不離不棄”的忠貞不渝。
綜合起來看,“七夕節”體現的情感元素是多元化的——既有對勞動的尊重、對巧手的向往,也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有對承諾的堅貞、對婚姻的忠誠。
要尋找到“七夕節”最原汁原味的味道,除了透過這些文字去想象外,更需要身臨其境去體會。那哪里才能感受到最原始的“七夕”味道呢?
甘肅西和乞巧節:七天八夜的“乞巧”已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
西和是甘肅隴南市下的一個縣,位于甘肅省南部。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秦人始祖、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后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逐漸將祭祖風俗蔓延開來,演繹成了漢代的“乞巧節”。
西和的女人們以心靈手巧、善織“云錦天衣”的“巧娘娘”為崇拜偶像,經過不斷的口耳相傳和反復錘煉,創造出了“乞巧歌”,并在游樂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有著文藝內涵的民俗節日——“西和乞巧節”。

↑用西和構樹皮麻紙創作的水墨連環畫《西和乞巧》
“西和乞巧節”至今已傳承了1800多年,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間傳說、詩歌謠賦、音樂舞蹈、才藝展示、民間工藝等多種元素為一體,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節日民俗活動之一。
“西和乞巧節”從每年農歷六月最后一個晚上開始,到七月初七深夜結束,活動期間,當地女孩子會聚集在一起,舉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乞求巧娘娘賜以聰慧、靈巧。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個環節均有歌舞相伴,歌詞清純單一、曲調如訴如求,姑娘們還會根據不同的歌曲做出各種形體動作,都與農耕生活及其拜祭儀式相關。

因其持續時間之長、參與活動的女性之多、程式之完整、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西和乞巧節”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2006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西和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東莞望牛墩鎮“七夕貢案”:把“巧”發揮到了新高度
自五代以來,東莞水鄉望牛墩鎮就有過七夕節“做貢案賽巧”的傳統習俗,“七夕貢案”曾榮獲“廣東省民間藝術乞巧之鄉”稱號,并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每年離農歷七月初七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手工藝人就開始制作貢案。貢案全由民間藝人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團隊除了老人外,這幾年也有不少“90后”加入;貢案融匯了雕刻、刺繡、繪畫、手工制作等傳統手法,布景獨具匠心;所有巧物均以農作物和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作為制作材料,比如用大米、紅豆、綠豆、玉米、花生等制作“五谷豐登”,手工制作七種花、七種果、七雙繡花鞋供給七姐。




發展到現在,望牛墩“七夕貢案”的材料更加豐富、不拘一格,比如出現了以開心果殼制作的臘梅、白米砌成的菊花、洋蒜衣作的蓮花、雞蛋殼制作的燈、礦泉水瓶制成酒杯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侖美奐,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和保存價值。
日本七夕祭:把心愿掛在竹枝上
“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明治改革后,為方便記憶,日本的七夕節從陰歷7月7日改為陽歷7月7日。

現在日本有三大七夕祭祀,分別是仙臺七夕祭、湘南平冢七夕祭和清水七夕祭,每個地方都演繹出了自己獨特的七夕慶祝方式。比如在長野縣松本、新瀉、山梨等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掛在自己的門前,寓意希望“能縫制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的撫養成人”等。

除了各個地區特別的風俗習慣外,日本紀念七夕還有個共同的習俗——就是把寫著愿望的紙條掛在竹子上面,這個習慣從江戶時代流行至今,并且只有日本才有這樣的七夕習俗。
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日本很多地方,比如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放置竹子樹,日本人會把自己的愿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后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祈禱自己的愿望會實現。

據說一開始,是孩子們想利用這個節日向織女祈求一雙巧手——傳說中,織女心靈手巧,七夕這天她與牛郎夫妻相會,心情自然大好,這時向她祈求,愿望實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隨著時間的推進,織女的責任越來越大,她不僅要負責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他們的各種愿望,比如考試合格啦、爸爸不要再那么兇啦、媽媽多買些零食給自己吃啦等等。

東京迪斯尼樂園每年夏季都舉行七夕紀念活動,此時,米奇與米尼會扮成牛郎、織女在園內向游人問候。

韓國七夕節:這天是個祈福日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是中國習俗,后來傳到了韓國。高麗時代,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星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發給百官。
韓國的七夕節也與愛情無關,更多是祈福。比如,七夕那天,女性要在醬缸臺上面擺放著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親人好友平安長壽。韓國有些地方也會在七夕那天祭拜祈求豐收。婦女們還會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希望自己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手藝越來越好。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主要的傳統食品是面條、麥煎餅和蒸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