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場頭排客的面孔每一季都面臨重新洗牌,但似乎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參與到這場無聲的角逐之中,因為這里往往集中了世界上最密集的閃光燈,而現在儼然成了中國大小明星出名的重要途徑。有項統計顯示近3年來每季四大時裝周國內大小明星參加的人數比國內媒體記者還多。
時尚圈的人們正在為“時尚馬拉松”的最后賽段努力奔跑著。紐約,倫敦,米蘭,正當我已經疲勞到只有打雞血才能使我重新振作的時候,時裝周最后一站巴黎也快結束了。這個時尚馬戲團必定也筋疲力盡了,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大家都已累成狗。
除了忙碌的秀場時間表和在秀場結束后例行公事地拉扯家常,還有不間斷的更衣打扮、為秀場制造噱頭、互相稱贊的甜言蜜語和拍馬屁、爭先恐后搶奪曝光率,還有假裝高漲的熱情。這是人生僅有的機會,就拿我朋友作為例子來說,職業生涯,個人名譽和收入前景都由時裝周來定奪。
可憐的光著腿的模特姑娘們知道,所有女人都想要長瘦腿型的保暖褲襪和好吃餡餅,但不幸的是今年流行守則規定必須光腿穿秋冬季大衣。
然而世界上尚存凡人。一個朋友最近給我看了一個英國設計師的系列。秀場上,模特們都挺著胸、頂著油膩的頭發在眾目睽睽之下走上T臺,她們穿著70年代電影《Carry On》中主婦式透視睡衣。這種睡衣通常使送牛奶的工人們感到臉紅心跳。但熒光色的透視睡衣除外。“一時間很難以讓人接受,但也很有趣。”我的朋友輕聲說。“我喜歡這種令家居服亂闖時尚圈的設計。”
我的條件反射是哄堂大笑,這也是我缺乏成為時尚大咖基因的原因。我仍然是20年前通過光鮮亮麗的時尚雜志了解時尚的那個我,仍然是那個常常因嘗試將拍攝大片用的比基尼寄到布基納法索或玻利維亞而陷入與海關官員的爭吵當中的那個我。這個愚笨的世界需要假正經的人,但很明顯我并不是合適的人選。
強忍著不笑是時裝周疲憊的關鍵原因。試想象,你有機會坐在你閨蜜設計師時裝秀的前排之中。你和閨蜜的關系可好了,他或她為了回報你的賞面出席,將你的座位調到最前面和FKA Twigs、Benny Cumbersnatch和Cara Delevingne挨著坐,你說這等畫面是不是比天堂還美妙。
你只要乖乖地坐在名流旁邊,可能是Florence Huntington-Whiteley或Hadid姐妹花或Donatella Versace或超模Irina Shayk,就能馬上在Instagram上漲粉1萬個,并獲得類似“天吶,前排的鮮肉美女!”的留言。其實你巴不得掐著Bendy Cumberband的臉并告訴他你有多愛他。但你不能這么做,因為在時尚圈,保持鎮定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
你靜靜地坐在那里,誰也不搭理,刻意展現出一副冷酷之中又帶有熱切期待設計師閨蜜驚天杰作的表情。時裝秀的序幕拉開,音樂響起。可是音樂難聽極了,定音鼓的敲擊聲令人心煩不安,你多么希望來之前把頭痛藥放在了Burberry手抓包里。第一個模特登場了,她穿著一件泥土色和深綠色混雜的千層麻布袋走到T臺上。她象征著一只憤怒的幼蟲,或者是一個先被放飛然后降落在人群中的神奇燈籠。
第二個模特穿服裝和第一套類似,像幼蟲的罩衫,只不過更寬松并長及腳踝,模特的鼻子也被擋住了。她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女人,而像一個四四方方的流動廁所。她左邊眉毛旁邊有一個閃閃發光、橙色的鉤狀物體,雖然看起來像是頭上掛著一塊橙色的冰糕,但這也許會在接下來兩年里成為最流行的東西。
此刻,那些凡人和非時尚狂熱分子在偷偷地笑。其實你也在偷偷地笑,只不過是以類似放無聲屁的方式在笑,你偷偷地在心中譏笑這些滑稽的作品。忍住不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不能停止想象這些穿得像蟲子的女人帶著身后一幫孩子在位于Skelmersdale 地區的Concourse Shopping Centre中來回走動,并向身后的孩子們扔去喂食的甜甜圈。
然而真正的時尚大咖擁有一雙洞察時尚的眼睛,他們完全能夠理解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什么。他們知道蟲子似的服裝和那個橙色冰糕如何變成千萬英國女性通過手機下單洗劫ASOS庫存的目標,并使這奇裝異服充斥在Instagram的世界里。還有,真正的時尚大咖能夠在秀后的一片混亂中一眼認出設計師來,并走到他身邊說“你真是個天才!”,甚至多加一句“你的設計可穿度太高了!”真正的時尚大咖絕不會說普通老百姓說的話,“你沒病吧?我以為模特們會穿正常的衣服,但她們看起來像是《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里的一群瘋子啊。”
我的時尚大咖朋友們,我向你們致敬。是你們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妙多彩、豐富多姿,也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荒謬可笑。在任何人評論你之前,他們真的應該嘗試穿上Erdem蕾絲裙和牛津鞋走上一英里。
另外,時裝周越來越成為社交媒體的狂歡,時尚品牌被科技的潮水推向網絡,而時裝周也越來越失去其傳統價值。紐約時尚品牌數字研究智庫L2 創始人Scott Galloway 表示時裝周的傳統價值正在“蒸發”,淪為一場“自我狂歡”,沒有任何回報。

直到70年代末,時裝秀還屬于業內新品發布會,無意吸引普羅大眾的注意力。那時的時裝周是,設計師展示他們最新作品,面向百貨商場買家,幾個編輯和若干名私人顧客。那時候,時裝秀定時定點,沒有持續一周盛會的概念,也沒有錦上添花的前排大明星。
設計師Oscar de la Renta 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現在做一些大秀純屬浪費,“我們已經不知道為什么要做大手筆的秀了”。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之前,普通消費者需要等待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秀場圖片和視頻,而見到服裝的時間則更長。而現在,通過社交媒體,你基本可以同步看到參加時裝周的編輯、買手們發出的圖片,很多品牌甚至推出了秀場服裝即時銷售和預售的服務,這一切都是社交媒體帶來的改變。
走秀逐漸失去意義。只能賺得少數眼球,已無法產生大規模的影響。大多數設計師也不具有突破常規、重新定義的眼界。時裝秀應該注重時裝本身的辨識度,但卻將展示形式的獨特性置于其后,這不僅是這個行業的硬傷,也是設計師的軟肋。時裝周幾十年了其實什么都沒變,一切都被巨頭壟斷壓制,新的設計師依然沒有什么機會。
正如我們看到的更多細節那樣,時裝周正變得越來越同質化,時尚編輯們對相似的走秀也感到厭倦,千篇一律的報道標題都是:”太美了!美哭了!怎么可以這樣美!房子車子可以不要但要買一件!”,另外廣告大片中的模特們看起來也完美到不真實,其實消費者真正希望看到是:可以出現很難被像ZARA等快時尚品牌復制的個性化定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