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要講人事流動了。
人事流動本屬商業世界的正常現象,然而當這一市場現象被過多的人為因素干擾,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呢?有沒有想過,當你有離職或跳槽意向的時候,你的所有這些動態均被當前的雇主掌握,甚至他比你自己還清楚你的離職想法,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互聯網創業潮,人事流動引起雇主警惕
國內的互聯網創業潮來得風風火火,在不缺投資不缺錢的眾多創業公司包圍下,人才在這時就顯得很稀缺,大家都愿意用更高的價格挖取大企業的人才,讓公司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來,人事流動的泡沫也隨之誕生了。
人事流動必然會給企業帶來影響,尤其是頻繁的流動,將直接影響公司業務的正常運營,對此CEO們也不得不憂慮和警惕起來。于是,一個“讓CEO提前知道員工離職意向”的企業服務產品應運而生。

據介紹,愛伙伴是巧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員工離職預報工具,主要針對創業公司CEO和中小企業老板提供的大數據服務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讓公司提前知道員工的職業動態,以做好員工突發離職事件的“未雨綢繆”工作,減少公司的損失。目前已獲創新工場領投的A輪融資。
于企業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提前知道員工去留意向,做好準備,或許能大大降低其離職帶來的損失。但對員工來說,這無疑會讓他感到不受尊重,時刻被監控著,誰也不會感到舒暢。

(有網友表示這是他給老板做的統治離職風險的程序)
進一步想,企業如果提前得知員工有離開意向,會有什么行動?有些可能會挽留(員工升職加薪的好機會),有些可能會先觀察,有甚者可能會物色新的接替人,先下手為強......總而言之,此時員工的地位或多或少會變得被動,和上司、公司之間也會處于一種尷尬的局面。
那么,什么是愛伙伴?
據有關媒體報道,巧達科技產品合伙人劉博是這么形容愛伙伴的:“如果員工有修改、投遞、刷簡歷的情況,或者員工的簡歷被獵頭、HR查看,那么這個動態有可能會被購買愛伙伴服務的上司知道。有些事情,我們不能阻止,但是卻能預防。愛伙伴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愛伙伴官網產品介紹)
也許你已經在想,為什么愛伙伴可以獲取這么多員工簡歷信息?
資料顯示,巧達科技團隊旗下擁有一系列的人力資源類大數據產品矩陣,比如喬大招和妙招網等等。喬大招是一個互聯網招聘工具組合,內含多個創新的招聘數據分析產品。比如,簡歷時光機可以分析同一個自然人對應的多個簡歷版本中存在異常修改和正常變化;在線背調則可以找出求職者同事關系中的背景調查線索。妙招網屬于一站式招聘管理平臺,可以方便管理多個招聘網站,統一發布職位并收取簡歷。
而巧達免費提供的這些互聯網招聘工具系列產品,目前已累計獲得超過15萬個企業HR和獵頭顧問的用戶。當用戶在免費試用這些產品的同時,數以億計的簡歷資源將用于巧達共享。
于是,愛伙伴便成了巧達變現這些數據的產品,收費399元/人/年。
如何獲取并利用這些數據?
據其官網介紹,其核心技術是Centiped簡歷全網追蹤(通過專有云計算數據分析引擎及任務分發系統,分布式探測更新節(Tentacle Point),將每日全網數千萬次簡歷更新、投遞、被查看等動態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Brahma多版本個體數據模型(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及獨特算法抽取簡歷基礎元數據,以此判斷唯一個體與多個簡歷版本之間的映射關系)這兩項。據劉博介紹,技術的誤差率小于三十萬分之一,并且經第三方的評測對比,其簡歷解析的正確率超過95%,比騰訊QQ郵箱的簡歷解析率還高(騰訊的低于70%)。

(愛伙伴官網產品介紹)

(愛伙伴官網產品介紹)
所以,愛伙伴利用巧達所積累的大量簡歷數據和上述兩項技術手段,對平臺所積累的簡歷的變化進行追蹤、同步,并在員工的簡歷發生變化時提醒管理者。

(愛伙伴官網產品介紹)
不探討其技術的真實性,隱私是怎么解決的?
不討論其分析技術的可靠性如何,準確率是否如其所述,但簡歷數據被拿來分析,我們不禁會問,隱私權去哪了。
“我們只分析簡歷中的工作經歷和教育經歷變化情況,這屬于可被知悉的個人社會信息,簡歷中的其它信息我們均作了脫敏處理。巧達所有的產品設計理念都充分考慮尊重個人信息,保護個人隱私。并且我們獲取的這一系列信息都是通過HR或者獵頭間接獲得,巧達并不直接接觸個人的簡歷。另外,巧達科技團隊COO劉煒曾是中國最大的在線法律服務平臺盈科律云的創始人,在法律方面把關我們格外嚴謹。”劉博對所存法律隱患這樣解釋道。
只拿工作和教育經歷的數據,其他生活、財產、婚姻、健康等隱私問題則不做處理,這樣一來并不涉及隱私問題,但問題是,真正讓員工介意的是自己對簡歷的操作動態記錄被處理分析并呈報給雇主,這最終分析的結果已經上升到對個人職業意向的窺探,有時候,怕的不是去或留,而是君臣間的不信任帶來的疑心和揣測,最終會使局面變得難堪。
小結
雖然在國外公司,網站訪問被監控是正常現象,但升級到愛伙伴這種簡歷分析工具情況就復雜多了,與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硅谷集體訴訟事件”同日而語也不為過。在2010年,硅谷多家知名IT公司被6.4萬員工集體訴訟,狀告包括蘋果、谷歌、英特爾、戴爾以及微軟等企業簽訂禁止相互之間挖角的秘密協議,涉嫌串通壓低員工工資。他們在商業利益和違法行為中選擇了后者。
事情雖已過去,當時的背景跟現在來比卻很相像。手段雖不一樣,但其造成的后果影響或將如出一轍。
有人認為,這種員工離職預報服務其實是員工加薪提職的好機會;有人認為,這個項目要是成功,那就是獵頭行業和招聘網站的失敗;也有人認為,隱私問題仍然存在,信息被二次販賣......無論如何,這樣的服務顛覆了雇主與員工之間長久以來的信息平衡關系,其存在的隱私問題也是需要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