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頂天立地,從頭開始。中國作為衣冠上國,向來講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稱“頭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主要包括冠、冕、巾、帽。
歷代冠帽按職業(yè)和階級分,種類繁多,秦漢多戴冠,唐宋流行巾。







冠冕


冠最流行的時期在先秦兩漢,相對巾的普及早一些。冠歷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quán),是身份和職別的標識,也象征著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
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冠起著官階職別的區(qū)分作用,名稱常來源于其寓意。


小冠




束在頭頂?shù)男」冢酁槠ぶ疲稳缡譅睿诎l(fā)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于頂上,稱為垂冠,初為燕居時戴,后通用于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頍冠

頍即額帶。首服的最簡單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條箍于發(fā)際。商代“頍”往往制成扁平冠飾,有的在結(jié)處綴以玉石。
緇布冠

以黑色布為之。是很早的一種冠,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
委貌冠


亦稱玄冠。玄冠,以玄色帛為冠衣,委貌冠后發(fā)展為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委貌即禮儀之道。
皮弁冠

以皮革為冠衣,冠上當有飾物,文獻說的皮弁冠,前高后卑,與用皂絹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獬豸冠

可能即以其形類似獬角而得名。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獸,秦漢前執(zhí)法官常用。
爵弁

鄭注《士冠禮》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
長冠


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后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
進賢冠


進賢冠是重要的冠式,多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古禮制的進賢冠,前高7寸,后高3寸,長8寸。
梁冠

在朝文官所戴,來源于進賢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
通天冠

通天冠是唐以后級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狀與漢畫中的進賢冠結(jié)構(gòu)相同,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
帝冕

帝冕是古代最常用的帝冠,秦漢兩代與秦以前各代的帝王多戴用。據(jù)隋、唐、五代、宋、元、明歷代禮典所載,多在祭典大禮時戴用。皇帝的旒最多,定為十二旒。東周列國的諸侯王公也有戴用,但其旒不能超過十二,有九條、七條、五條之分。
巾幘

古代庶民或“卑賤執(zhí)事者”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過是隨便裹發(fā)的一塊布,不能出現(xiàn)在正式場合,最初,上層士大夫不過燕居時偶爾戴巾,后逐漸通用。
到漢末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為雅尚。因為巾與平民關(guān)系密切,故天生帶著一絲閑適,始終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發(fā)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頭后,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則達到頂峰。


緇撮
(也稱束髻小巾)


緇撮(即黑色小巾)束結(jié)在頭頂?shù)陌l(fā)髻上,兩腳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戰(zhàn)國以及秦漢兩代多為文人辯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為官吏在家“宴居”時所用,歷代皆沿用,武將壯士也好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