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喝水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是等到渴了再喝,而是每餐飯前和兩餐之間都主動補充水分。不過,多喝水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嗎?真的不一定。
不少朋友表示,喝水根本不能解決干渴的問題,也不能讓皮膚和眼睛感覺更加滋潤。喝了水之后,很快就排出去了,但干渴依舊,好像水分根本沒法在身體里停留一樣。
這時候,先別急著喝水,不妨分一分情況,看看干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狀態可能造成身體干燥,但這并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第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不適只是因為得到的水分不足,那么就需要考慮一下,補水的方式是否可以調整。純水的補水效果往往并不是最好的,因為它會很快地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中,然后從腎臟排出去,滋潤咽喉和消化道粘膜的時間很短。相比而言,含有少量碳水化合物(比如糖、淀粉、各種植物膠質)的水就要好得多。如果它們具有低于血液的滲透壓,就能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由于碳水化合物是一種親水物質,它們會吸附很多水分子,延緩水分的吸收速度,阻止它們很快地被排泄掉。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使消化道粘膜感覺滋潤,也有更多的時間讓水分留在身體當中。

在小分子糖當中,以果糖的吸濕效果是最好的。它對水分的親合程度遠遠高于葡萄糖和蔗糖。它甚至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把水分子抓到自己的身邊而“吸潮”。在不容易結晶的天然蜂蜜中,比如荊條蜜、槐花蜜等,主要成分就是果糖。用這樣的蜂蜜加溫水,調到淡淡的一點甜味,讓它的滲透壓比較低,就是很好的補水飲料。即便喝白水感覺特別干渴,喝這種淡蜂蜜水,小口小口地慢慢咽,就會覺得舒服許多,口腔和咽喉粘膜的干渴感明顯緩解。水果中也含有不少果糖,比如葡萄、梨、香蕉、柿子、西瓜等等都富含果糖。
那么蔬菜呢?其中并不含有果糖,但它也是好的補水食物,這與其中水分的數量和存在形式有關。除了薯類,絕大多數蔬菜的水分含量高達90%以上,比如大白菜的水分含量是96%。吃蔬菜就會補充大量的水,而且這些水分通常存在于細胞內部,不是馬上被全部吸收,而是隨著消化的過程慢慢地釋放出來,在幾個小時之內給人體提供水分。相比而言,白水在胃里20分鐘之內就會被吸收,然后又比較快地排出去。所以,蔬菜的解渴效果比較持久。
同時,正所謂“望梅止渴”,蔬果和水果中的有機酸有增加唾液分泌的作用,也會讓人感覺到嘴里一下子滋潤不少。所以說,在干渴的時候,吃個生番茄,要比喝半杯白水效果好得多。市場上的櫻桃番茄就是個解渴圣品,日常帶著它當零食,經常吃點,能讓很多人感覺身體舒服滋潤,同時還能補充不少的維生素C、鉀元素和膳食纖維呢。

再回頭說說有關糖的事情。除了小分子的糖,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也善于與水結合。主食中的淀粉就是一種親水大分子。中國北方習慣于“干稀搭配”,就是在三餐中用小米粥、玉米糊、燕麥粥之類淀粉粥和湯羹來補水。試試就知道,喝一碗稀小米粥的防渴效果,要比用餐時喝碗白水好。因為淀粉結合的水分子,能在胃腸里停留更長時間。
除了淀粉之外,食品中還有很多植物膠。因為少量一點膠質,就能起到明顯的增稠作用,其原理正是因為它們在水溶液中束縛了大量的水分子,形成了高粘度的狀態。比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銀耳羹,其中含有銀耳多糖;燕麥中含有beta-葡聚糖;云南有一種皂角米,是豆莢的內膜,其中富含膠質,煮出來特別粘,也是這樣的原理。這些粘乎乎的湯羹讓水分長時間貼在粘膜上,嗓子和消化道都感覺很滋潤。同時,因為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可以把水分一直帶入大腸,使大便也得以增加水分,更為柔軟,避免干燥。所以,傳統飲用銀耳羹補水的做法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有利于減少皮膚的干燥感,除了促進與膠原蛋白合成有關,也有類似的原因,因為它也是一種高度親水的大分子。
第二種原因的干燥,在于飲食不當,吃辛辣、濃咸、干燥的食物過多,增加了水分消耗。
人們都知道,鹽具有強烈的吸水作用,用鹽腌制食品會出水,其實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如果菜肴口味太重,或者攝入含鈉加工食物過多,鹽進入血管之后,就會升高血液的滲透壓,于是,組織中的水分子就會被它所吸引,進入血管。結果就是血容量增加,血壓上升,組織中的水分卻會減少,自然就會引起干燥。腎臟于是努力從尿液中排出鹽分,以保持血容量和滲透壓恢復正常。但鹽離開身體的時候要帶走大量的水分,讓人體更為干燥,同時又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如果多吃水果和沒有放鹽的蔬菜,就能用其中豐富的鉀元素來對抗鈉元素的作用。吃一餐鹽多的飲食之后,不妨試試多吃點糖分不高而含鉀豐富的生鮮蔬果,比如番茄、草莓、獼猴桃、酸蘋果等,解渴效果會非常明顯。
辣椒雖然不會增加人體血液的滲透壓,卻會使皮膚血液循環加快,身體發熱,出汗增加。這樣同樣會損失人體水分。所以,在濕冷的天氣條件下,比如四川、湖北的冬天,吃辣椒是非常合適的飲食方案。但在干燥的北方,這種吃法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有害身體了。
炒貨之類食物,比如油炸花生米、炒葵花籽、各種烤制堅果,本來就是低水分食品,再經過高溫加工去掉水分,形成非常干燥的狀態。其中所含的蛋白質是親水物質,它們非常渴求把加工中失去的水分搶回來。所以,這些食物一進口腔,口腔、咽喉粘膜中的水分就會被無情地奪走,使人們咽喉和口腔變得干燥。同時,這些炒貨往往還有很高的鹽分,對嬌嫩的粘膜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很多人在吃了大量瓜子之后,發現自己的嘴唇、舌頭和嗓子都變成了腌肉狀態,特別難受,就是這種原因。所以,盡管堅果、種子營養價值較高,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吃,而且要盡量選擇沒有過分烤干,鹽也比較少的產品。
第三種干燥原因,是因為維生素A不足。這是因為,維生素A為上皮組織的合成和修復所必需,如果它嚴重不足,皮膚和粘膜的抵抗力就會下降,表面所分泌的粘液和皮脂減少,粘膜免疫功能也會下降。這種情況不僅帶來干燥感,還會降低人體粘膜的抵抗力,容易患肺炎、麻疹、腸炎等各種粘膜感染性疾病,在兒童當中表現更為明顯。
維生素A缺乏還有一個表現,叫做棘皮病,表現為表皮干燥而角質化,毛囊突起,皮膚摸起來粗糙而扎手。如果自己的皮膚特別干燥,用指甲一劃就明顯出現白線,角質脫落,不妨反思一下有沒有維生素A缺乏問題。如果您的眼睛經常有發干的感覺,夜里看東西也不如以前清楚,那就更能確認自己可能缺乏維生素A了。
說到眼睛發干,恐怕電腦控、手機控們再熟悉不過了。很多人經常滴各種滴眼液,但是效果甚微。人們不知道,使用電腦、手機這些光線強度變換強烈的電器,或者過多地看電視、看iPAD,會過度消耗人體的維生素A,更容易發生缺乏。維生素A的典型缺乏癥就是夜盲癥和干眼病,嚴重時可致失明。在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至今仍有數以萬計的兒童由于干眼病而成為盲人。
實際上,中國人的膳食中相當容易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A是一種喜歡和膽固醇共存的脂溶性維生素,它存在于肝臟、腎臟、高脂肪海魚、蛋黃和奶油當中。可惜這些食物國人食用量都很少,內臟和蛋黃往往不敢吃,牛奶也喝脫脂的。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蘿卜素也能在人體中轉化成維生素A,不過只有橙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才有豐富的胡蘿卜素,比如胡蘿卜、南瓜、紅心甘薯,以及菠菜、芥藍、甘薯葉等葉子綠得發黑的綠葉蔬菜。只要把蔬菜烹熟食用,只需要和其他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就可以吸收胡蘿卜素,無需加大量油炒,也不需要用肥肉來燉。
如果已經發生了眼睛干燥的情況,在食物補充的同時,最好直接服用維生素A膠囊或者魚肝油。因為胡蘿卜素的轉化速度較慢,且轉化率各人不同,而維生素A吸收利用很快。很多女士表示,服用維生素A之后,她們的眼睛干燥感覺明顯改善。不過也要注意,每天的服用量不要過多,以免發生蓄積性中毒。眼睛有干燥感覺時每日服用1-2粒10000國際單位的膠囊,待基本恢復正常之后,2-3天服用一粒即可。這時可能會發現,皮膚的干燥狀態也有所好轉。
不過,補水和補維生素并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因為還有一部分人的問題是第四種情況——休息不足。很多人都有體會,如果經常熬夜,身上會感覺煩熱,皮膚和眼睛也覺得特別干澀。傳統養生把這種情況歸入“內熱”,詞匯倒也傳神。這有可能是因為,人體本來應當在夜間休息入眠,體溫降低,但如果處在熬夜狀態,夜晚體溫就要繼續升高,增加身體水分的損失。而且,熬夜使皮膚和粘膜的及時修復和更新受到影響,保水性也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措施就是及時休息。在熬夜之后,第二天、第三天都要提前入睡,讓身體及時恢復,皮膚的滋潤度逐漸回歸正常,眼睛也能恢復原來的清澈明亮狀態。
最后還有第五種考慮,那就是消化吸收功能。那些唇舌干燥、嘴唇起皮的人,多半是消化吸收功能較差,食物營養攝入不足的人。改善自己的消化功能,經常吃點容易消化的雜糧薯類油籽等,可能對這種情況有所幫助。三餐可以經常喝些小米山藥粥,糙米紅薯粥,芝麻百合燕麥南瓜糊之類。這些粥糊既能補水,又有利消化,同時還能補充不少維生素。每日食物要多樣化,食材要以天然狀態為主,把薯片餅干甜飲料油炸食物之類消耗維生素的垃圾食品都丟掉。等飯菜吃好,消化改善之后,這些小麻煩也會慢慢消失,一去不再復返。
總之,在身體感覺皮膚發干、口感舌燥、嘴唇脫皮、眼睛干澀等“干燥”癥狀的時候,要分別不同情況,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收獲滋潤的皮膚,明亮的眼睛、清爽的感覺和飽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