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勉強暫時充當了說明滿意度的職能,從豆瓣評分來看,跑男的節目質量的確在走下坡路,第一季7.8分,第二季降到6.7分,第三季不知(只會更低)。

所以,跑男為什么越來越不好看了?
從凌渡到寶馬,從杭州到墨爾本,從王寶強到鹿晗...跑男的制作成本在增加,規模在擴大,按理說,跑男是在走上坡路的,然而第三季幾期節目下來,不少觀眾表示:總覺得跑男的感覺變了。
觀眾的感覺沒有錯,跑男的節目形式沒有變,但變的是:明星嘉賓參與節目的心態變了;節目團隊設計環節的初衷變了;觀眾看節目的眼光也變了。
先從老生常談的觀眾的眼光變化開始說起。關于這兩年國內綜藝市場現狀的評析已經說得很多了,同類型的綜藝節目呈批發狀,不管是工作人員、明星,還是觀眾,都疲態盡顯:節目產出者腦子累了,參與明星的熱情也退了,觀眾卻變得越來越刁鉆了。
有比較就有優劣。因為同類型的節目扎推,觀眾的選擇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能分出優劣。跑男剛開播之時趕上了好時機,當時國內綜藝節目不是音樂歌唱類,就是親子秀類型,同類型節目幾近飽和,而跑男如一枝獨秀,在明星陣容、節目形式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因此大受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熱捧,直至超豪華明星陣容的《極限挑戰》后來居上,成了明星戶外競技類型綜藝的新貴,跑男才失去了它獨一無二的絕對優勢。
現下,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綜藝節目,無不嚷嚷著“要創新,創新”,以此維系觀眾,可是動動嘴皮子誰不會,真正動了真格的又有幾個。

那些年驚艷過我們的真人秀綜藝 你們都是怎么了?
《中國好聲音》已經第四年了,浙江衛視的暴發戶陋習依然沒有大的改善,總是抱著一勞永逸的畸形樂觀心態,以為出了一個現象級節目就可以抱著吃一輩子,對跑男也是這種不長進的態度。連諾基亞都搭上安卓出新品了,綜藝節目怎能一成不變呢,更何況我們親愛的觀眾向來都是熱情有余,長情不足,喜新厭舊得很。
節目團隊設計環節內容的初衷變了。觀眾越來越挑剔,在意的不僅僅是“明星是否大咖”,他們更加在意節目本身的可看度,然而多數的創作團隊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過于看重和信任明星的影響力。
譬如《好聲音》,節目團隊深諳在節目形式上已然玩不出什么新花樣,只能導師越來越大牌,認為只要請到了最大牌的明星就萬事大吉,于是第四季砸重金請來了周杰倫。這種思維定式的確是對的,因為周杰倫的加盟,《好聲音》保住了收視第一的位置,然而除了收視率,再沒什么值得驕傲的了,除了周杰倫再也沒有什么可以讓人記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