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吃好還要穿好,冬至怎么能搭配得暖暖又時尚呢?
理應是心情激蕩,掰著手指默默倒數離2016年第一個假期還有多遠的距離。期待的心情猶如羽絨服上的糖果色甜蜜,大大的毛領隨著小風搖擺,雀躍在陽光晴好的天氣里。
像少女一樣懷揣著最最美好的心愿,盤算著即將到來的一年應該和現在的自己有著令人驚訝和驕傲的差異。也許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改變,比如毛呢上低調的條紋狀拼接。但至少,會有著如花瓣領一般小小的成績。
0每一件毛呢都有如微電影,水波紋的綠和古瓷的青蘭融合到一起,多半是在講述輕霧氤氳的水鄉。什么都是清雅悉心至極的,褶皺是素手捏就,圓扣是妥帖包好,小立領的弧線是貼合脖頸,厚重中不忘修飾身形。
加絨加厚、棉質、PU還有羽絨的材質把牛仔布料擠到了冬季鮮少人問津的角落里。不過大廓型的毛衣外套搭配上它其實很棒,雖然闊腿褲的風尚漸漸刮起,把褲子塞進短靴的習慣一時之間想改不容易。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就廣東人來說,冬至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肴,有時還加上生果、燒酒和點心等,用來祭拜祖先。
海南:冬至掃墓祭祖吃團圓飯、甜丸

海南島漢族居民主要從內地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遷徙而來,繼承祖先的傳統風俗不盡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要殺雞、宰鴨,全家族人都回來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團聚祭祖,很隆重,像過年一樣。
江南: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