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鄭爽做飯
鄭爽是一個具有熱搜體質的90后姑娘,很多明星想盡辦法上熱搜,而在鄭爽這里卻能輕松實現,變瘦了、吃肉了、話嘮了、吵架了等等一些小事與她沾邊都能登上熱搜。這個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90后明星,最近因為幾檔節目讓大家更多的認識到了她。對她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分化。喜歡的人覺得鄭爽個性、自我、不圓滑、不世俗,是一個鮮明的個體;不喜歡的人又覺得鄭爽情商低、沒禮貌、太自卑、太愛鉆牛角尖。
在上周六播出的《旋風孝子》中,鄭爽和老爸吵起來了。父女矛盾焦點集中在爽妹“不愛吃飯”,“吃得少”這個問題上。爭吵過程中,鄭爽也接連爆出“我要成為一個大胖子誰還喜歡我呀”,“我就說不愿意做這個行業,不愿在這個圈里待著”這樣的言論,讓大家發現這位90后小花其實內心有著這么多的顧慮。這樣多慮的個性此前還發生過,怕自己不漂亮配不上男友整容,事實上整容前鄭爽可是公認的清純美女。
作為一個明星,鄭爽經常會有有悖于明星法則之外的言論和行為。一些不大為觀眾所理解的行為也被網友評論稱該看心理醫生了。為此新浪娛樂聯系到了中國武警總醫院心理醫生、明星心理情感顧問史宇,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支獨特90后小花的一些行為。專家看來導致鄭爽心理壓力過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從小承載母親的夢想,另一方面兒時外地的求學經歷,讓她變得喜歡專注自己的事情,被人欺負后就希望去尋求身邊人對她的認同感。
行為一:慣于藏起心事,獨自消化
在《旋風孝子》中,鄭爽曾透露過自己求學往事:“11歲就被父母送往四川學習舞蹈,獨自一人在外,心事只能自己藏著、消化。”那時候“日記本”似乎成了她唯一傾心傾訴對象,爽爸就曾透露:“(鄭爽)每天的日記寫的非常詳細,幾元錢買雙襪子都會寫的清清楚楚。”心理學專家史宇分析缺少真實交流對象,對其日后性格的養成影響很大。
表現一: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心理學家:專注自己影響情商建立
在《旋風孝子》第一集中,鄭爽暴露了自己“小話嘮”的一面,在車上就絮叨不止地和父親講起了自己那一套“演員心得”,父親顯然不太理解女兒在表達什么,鄭爽則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她從小就是以這種方式在跟自己交流。
節目中,鄭爽說過:“拍花少的時候(節目組)就說我每次跑題都跑的特嚴重,根本都剪不了我說的話。但不是跑題,我不想讓大家知道我在說什么,誰沒有自己的事情,為什么要讓別人知道呢?”
而通過真人秀,鄭爽為人做事有一套自己準則,別人的勸說經常無用。酸奶是否要從冰箱拿出、衣服要不要掛在衣柜里這樣的小事情,都能引發一場親子爭論。心理專家史宇稱:“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你把過分精力全部花在我自己如何如何上面,就沒有更多精力花費在思考別人上了,她的集中目的取向是‘自己’,影響情商的建立。”
表現二:不擅同外界做有效溝通
心理學家:或許沒機會學表達技巧
因為太專注自己的事情,而影響情商的建立。這也是外界一直討論的鄭爽所謂的“情商低”的問題,鄭爽自己也曾在《花少》說過不太擅長同外界做“有效溝通”,不會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她很擔心父親的身體,不希望父親獨自搬重物上樓;譬如《花少》中她擔心走失的楊洋的安全,自己在房間里也很焦慮。但她對他人的這種關愛,最后卻都莫名地變了味兒——和爸爸就搬東西問題爭吵,吵著吵著惹爸爸傷心;面對歸來的楊洋,她不知該說什么時的一個“哦”讓楊洋很傷心。
史宇分析稱:“很多人的內心想法通過語言、行為表達出來是很容易誤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曾經并沒有很熟練地掌握表達技巧,這個情境對于她來說是陌生的。也有可能父母給她傳遞愛的方式就有問題。在成長過程中她沒有機會學會這種愛的表達方式。”
在《孝子》中重提很小就被送到外地這段往事,被問到“還會責怪爸爸媽媽嗎?”鄭爽的回答是:“責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