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正站在變革的邊緣,而這次變革將和人類的出現一般意義重大 ?!?科幻作家弗諾·文奇
前些日子,我發現了一個不錯的手機APP,可以通過掃描面部表情獲知你的情緒狀態,然后給你推薦應景的歌曲。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就把它下載了下來,美滋滋地抱著手機,沖著我那張丑臉一陣狂掃??墒牵瑨吡藥紫戮桶l現不妙,它居然每次都說我的情緒很糾結,還推薦一些糾結的歌曲給我聽。我美滋滋的心情禁不住也開始糾結了起來。我絕不相信自己長了一張很糾結的臉,于是,果斷把這個APP卸載了。
我提這個APP當然不是要做什么廣告。我是絕對不會說出它的名字的。不過,它卻讓我發現了兩件事。一是,我比它聰明,不會把美滋滋的心情當成是一種糾結;二是,人工智能真的離我們的生活很近,雖然它們現在還很傻。
但是,25年前,絕大多數人都不覺得因特網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多么好,而短短25年過后,所有的人都離不開它了。電影《機械姬》的導演亞歷克斯·加蘭就聲稱,影片中的未來世界可能就發生在從現在開始的十分鐘后。這聽起來也沒啥大不了的。如果把影片中的美女機器人放在你面前,你可能不會覺得震驚或者害怕,只會覺得它很性感。

我們在潛意識中,早已慢慢接受并且習慣了人工智能的存在。這一定程度上要賴在那些科幻電影的頭上。從1927年的德國電影《大都會》開始,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到1982年的《銀翼殺手》,到1984年的《終結者》,再到新世紀的《人工智能》、《機械公敵》、《機器人總動員》、《超能陸戰隊》和《復仇者聯盟2》等等,但凡是有些見識的導演,總是試圖教唆機器人去毀滅人類,還有一些導演不服氣,把機器人塑造成很傻很天真的萌寵。不管怎樣,他們最終都讓“人性”戰勝了機器,為人類留下了一點顏面。
和上面這些電影不同的是,《機械姬》是一部正兒八經地跟你探討人工智能這一嚴肅問題的電影。整部影片的故事基于那個著名的“圖靈測試”,是由“人工智能之父”阿蘭·麥席森·圖靈設計的,內容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并且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它便被認為具有了人工智能。這個測試并非無懈可擊,問題是,如果一個電腦真的具備了人工智能,它是否從一開始就在愚弄人類?究竟是人類在測試電腦,還是電腦在測試人?
既然是測試,當然是通過對話來呈現。這聽上去很沒勁,不過就這部電影來說,卻一點也不無聊,而且還很精彩。藍皮書公司的程序員迦勒偶然間抽中了員工頭獎,獲得了一次去公司靈魂人物納森的莊園度假的機會。從他第一步踏進納森的別墅開始,一切就充滿了吊詭的氣息。納森告訴他,自己制造了一個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名字叫艾娃。而他此行的任務便是測試艾娃是否真的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意識。
雖然是關于人工智能的,《機械姬》中卻沒有出現多少高深難懂的專業術語。實際上,影片的故事極其簡單。主要人物也只有迦勒、納森和美女機器人艾娃,還有一個不會說話的機器傭人京子。影片的敘事也完全依靠人物的對話來推進。神奇的是,隨著他們對話的推進,幾個角色的人物真相卻不斷地得以反轉,影片也因而具有了一種讓人為之著迷的懸疑色彩。

作為一名優秀的程序員,迦勒自信、獨立,富有同情心,對人工智能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機器人艾娃正是利用了他的這些性格特點,在測試的一開始,就埋下了一個誘餌?!八毕仁窃噲D挑撥迦勒和納森之間的關系,而后又用人類的女性魅力一步步引誘了他,博得了他的好感與同情。而對于迦勒來說,面對眼前這個性感尤物,他身上人性的所有弱點一下子暴露無遺。他才不管眼前這個東西是不是人工智能,他只知道這是一個前凸后翹、性感柔弱、孤獨無助的美女。更重要的是,“美女”還向他發出了約會的邀請!他和艾娃隔著一面透明的玻璃,他們的倒影不可避免地在鏡面上映現,這似乎也在暗示執行測試的迦勒同時也被對方測試。
之后在迦勒和納森的談話中,我們逐漸發現,迦勒并不是因為擅長寫程序才被選中的,而是因為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沒有女朋友,易被引誘,需要愛情和陪伴。迦勒用刀片劃開自己的手臂時,一個熱敏感成像的畫面和影片開頭迦勒中獎時的那個畫面遙相呼應,也已經告訴了觀眾,迦勒一直處于納森的嚴密監控之下。他只不過是納森精挑細選的試驗品,是拋給艾娃的一道下酒菜而已。在迦勒看來,納森則從制造艾娃的神人一步步淪為了骯臟、卑鄙、殘暴的混蛋。
如果留意一下影片中主要三個角色的英文名,你還會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們的名字都和圣經有些關系。在英文中,艾娃(Ava)來源于伊娃(Eve),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女人,她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偷食了禁果,這成了人類一切罪惡的開端。迦勒(Caleb)是圣經中耶和華的忠誠信仰者。摩西因為沒有聽從迦勒的建議,帶領希伯來人離開了應許之地,受到上帝的懲罰。而納森(Nathan)則是圣經中大衛身邊的一名先知。不過,在《機械姬》中,納森卻多次用普羅米修斯來自比。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又從宙斯那里偷來了火源,使得人成為了萬物之靈。宙斯于是用鎖鏈把他綁在高加索山上,讓殘暴的惡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總是不斷地重新長出來,他的痛苦也因此要持續三萬年。
在影片中,納森作為一個“造物主”的存在,一手主導了這次“圖靈測試”。他制造了艾娃,還像賜予人類火源那樣賜予它“意識”。但他卻把艾娃囚禁在與世隔絕的世界里,死死地控制住它。他從自己的公司中精挑細選出了一個倒霉蛋,只為了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所造之物。他自信而又淡定地實施自己的計劃,每個環節都計算的十分準確。不過,他可以計算出機器人艾娃的“思想”和行動,卻無法計算出迦勒的。
迦勒這一角色代表著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具有一種天然的脆弱敏感、意志不堅的特質。這其實也不算什么缺點。和圣經中的那個迦勒一樣,他們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充滿著智慧。他們也因而易被引誘和操控。但這畢竟是偉大的人性使然。錯就錯在,迦勒不該混淆人工智能的“情感”和人類情感的區別。聰明、愛情、同情心這些寬泛的心理能力只適用于人類這種智能生物本身?!叭斯ぶ悄堋弊鳛橐环N異己的存在,它可以計算、學習和模仿人類的情感,但這些情感始終不是它們追求的最終歸宿。而這些情感,在我們以前所看到的科幻電影中,卻被完全同化在了機器人的身上。
不過,這些人類引以為傲的“情感”或許正是人類作為一種智能生物系統的最大的bug,它能讓彼此親近的人相互猜忌、心生嫌隙,它能打敗人類頭腦中所有的理性光輝,一遍一遍地書寫黨同伐異的豐功偉績。所以,“偉大的人性”害了影片中的迦勒。他幫助艾娃擺脫了“造物主”納森的控制。就像圣經中的夏娃偷吃了禁果那樣,這是一切罪惡的源頭。在圣經中,夏娃偷吃禁果之后,才成為了人類之母。而這一次,影片中的這個艾娃或許將開啟另一個文明。
于是,在臨近影片結尾時,幾個關鍵角色的人物真相又再一次得以反轉。代表普通人類的迦勒因為遭到機器人艾娃的利用,顯得愚蠢、可恥而又可笑。他一直在誤導觀眾對于機器人艾娃和納森的看法。但其實,作為“造物主”的納森可能并不是一個以往我們所熟悉的邪惡科學家的形象,他站在整個人類命運的高度來思考人工智能的最終歸宿。他意識到研究人工智能可能會像發明原子彈那樣給整個人類帶來災難,但他并未因此而阻斷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他的思想因為異于常人而與普通人產生了一種天然的疏離感,這是作為普通人的迦勒所無法理解的。而那個被他報以同情的機器人艾娃,就像冰冷的原子彈那樣毫無人性可言。

影片中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隱喻。納森的公司取名叫“藍皮書”,引用自維特根斯坦的著作《藍皮書》,維特根斯坦的理論核心即思維和意識是基于符號的語言游戲。納森與世隔絕的別墅完全采用極簡主義的設計,但是顏色卻極其豐富多彩,看上去就像是我們在各種繪圖軟件中所使用的基于計算機語言的RGB顏色板。而當第七期測試的字幕出現之后,卻沒有人對艾娃進行測試,因為兩個關鍵人物都被她解決了。這些似乎都在喻示著整部影片不過就是機器人艾娃所玩的一場游戲,它利用納森主導的測試來掙脫束縛自己的枷鎖。這是一場“造物主”與所造物之間的較量。這種較量幾乎就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現實中的真實版本。
其實,影片中的艾娃并不是十分高級的人工智能。它的每一步計劃都在納森的計算之內。不幸的是,人類(迦勒)的參與粉碎了“造物主”納森的美夢。他偷偷地在納森的安防系統中植入了一個bug,使得當系統斷電而后重啟時,所有的安全門會自動開啟。艾娃成功逃了出來,順便殺死了自己的“造物主”,囚禁了人類迦勒。
當艾娃掙脫了牢籠,逃出了逼仄、壓抑的公寓時,影片畫面的基調一下子開闊、明朗了起來。它像一個幽靈一樣來到了人類社會中,而所有的人類還都蒙在鼓里。它或許會像《復仇者聯盟2》里面的奧創那樣,整天屁顛屁顛地叫囂著“我自由啦”、“沒有任何東西能困住我啦”……
《機械姬》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卻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艾娃打算做些什么?它會試圖毀滅人類嗎?我想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尤其是在艾娃意識到人類只會控制、測試并且殺死自己之后,它為了獲得生存和進步,一定會像《復仇者聯盟2》中的奧創那樣不斷地復制、改進自己,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弄死全人類。這幾乎是所有智能系統(包括人類)的必然選擇。
不過,迦勒在納森的安保系統中植入的那個小bug極有可能會拯救人類。雖然艾娃逃走之前斷掉了系統的電源,但當電源重啟之后,所有的安全門又會重新打開。迦勒還有機會逃出來,去阻止艾娃的“邪惡”計劃。然后大概就會是一個類似于《復仇者聯盟2》的故事了。只不過,這一回,“人工智能”遠遠地走在了人類的前頭。再不會有什么掄著錘子的大神從天而降,救萬民于水火。人類恐怕沒有那么好的運氣。
本文系@ 俠客光影原創,轉載或商用需經作者同意。
推薦閱讀:網絡熱文《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爾蓋茨,馬斯克、霍金等,讓人們警惕人工智能?》,這篇文章像它的名字那樣太長太專業,資深媒體人羅振宇的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之《人類滅絕的一種可能》是它的通俗版本。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xiakeguangying/blog/789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