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城大大小小的工地附近,經常會看到一個個特殊的“聚居區”。這里的人們,有的住在簡易帳篷里,有的住在改裝后的集裝箱或彩鋼板房里,有的住在待拆遷或者未完工的房子里……這些進城務工人員,用自己的雙手與勤勞編織著夢想,只為讓遠方的家人過得更好。,經常會看到一個個特殊的打工者群落。這里的人們,有的住在簡易帳篷里,有的住在改裝后的集裝箱或彩鋼板房里,有的住在待拆遷或者未完工的房子里……在太原五一路橋頭街與府東街標段的工地上,閑置的商業樓一個角落,住著8對務工人員夫妻,大家用布簾子遮擋床鋪,形成相對隱秘的空間。
與以前相比,如今,進城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好了很多。雖然能住二三十人的大帳篷仍隨處可見,但是帳篷的質量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在遮風、擋雨、隔熱、保溫等方面,大多達到了野外作業準專業級的標準。許多務工人員喜歡大通鋪式的大帳篷,是因為在大帳篷里,老鄉、工友們擠在一起,十分熱鬧。另外,住人集裝箱也大大方便了進城務工人員臨時居住的要求,一個配備高低床的住人集裝箱,一般可以住8—10人,還可以安裝空調、電視等電器。
來自陜西漢中的農民工在一起打牌,這里住著8對夫婦都是老鄉,床鋪用布簾遮擋形成相對私密的空間
來自河南的工頭馬九續將附近閑置的商業樓大廳租下,安頓自己手下的近百余名工人居住,雖然四面透風,但夏天還算比較涼快。
上班期間,工友們將床鋪收拾得利落干凈。他們說,老板找的地方不錯,咱收拾干凈點住得舒服。值夜班的李師傅也介紹:“他在工地上打工已有20余年,現如今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
在五一路一處甘肅務工人員的大帳篷里,工友用木板和布簾將內部空間分成兩節,外面住著10余名男工,里間住著6名女工。晚上休息時間,各人拿起手機與家人通話。與以前相比,現在進城農民工的居住條件好了很多。雖然能住二三十人的大帳篷仍隨處可見,但是帳篷的質量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在遮風、擋雨、隔熱、保溫等方面,大多達到了野外作業準專業級的標準
帳篷的里間住著6名女工
南內環街千峰路至和平路標段的工地上,江蘇淮安的“小工頭”張禮爺連夜為即將到來的女工搭建“小木屋”。
郭少軍來自太原小店區劉家堡鄉,因工期緊就住在工地附近的集裝箱房。每隔幾天,愛人就會帶著5個月大的閨女來看看他。不管住在哪里,對于他們來說,總歸是漂泊的感覺,而支撐這顆漂泊心的力量,就是對家人的牽掛和對未來夢想的期盼。
嘆農民工
別井離鄉作孺牛,風吹雨打度春秋。
城中織落千年夢,日里耕耘百尺樓。
壘起豪庭人自去,編成錦緞主不留
孤燈影倦居茅舍,四季囊空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