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品茶,偶然耳聞電視上報道,“度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并發揮良好效果,近年更有學者對此學科研究興致正濃結出不少成果。忽有一茶客響應,泡茶煮水講究火候也可列入這“度學”研究呀。

在座的茶客一陣笑聲之后都有共識,泡茶煮水對火候的把控歷來了得,“活水還須活火烹”,這個“活”字就是“度”的把握,水煮到什么程度?適可了,泡出來的茶湯是鮮活的,這茶還會沁出一種你從未意想到的香氣呢。
茶既為飲,愛茶人便開始了煮水時對火候的講究。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古人認為水煮到鍋邊上冒出的氣泡增多,既像搖曳上升的泉珠,又像比魚目小的蟹目,這是投茶的最佳時刻,即“凡用湯以魚目蟹目連繹迸躍為度”(宋徽宗《大觀茶論》)。此時煮出來的茶湯色清純、味濃甘鮮。
唐代的煮茶到了宋代發展成煮水點茶。由于水在鍋中煮是無法直觀水沸的過程的,宋人用“聲辨”創造了煮茶的又一樂趣,靠耳朵來聽聲音判斷水的溫度,“颼颼欲作松風鳴”正是恰到好處。
當然這聽聲斷水溫確是難事一樁,就連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都嘆息道:“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目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至明以降,人們廢棄了團茶餅茶的飲用方法,興起了散茶的瀹泡法。

潮汕工夫茶對煮水的要求也甚為工夫。縱觀歷來茶人煮水方法及火候掌握對于工夫茶煮水的影響極大,可謂一脈相承。烹潮汕工夫茶,爐必紅泥小火爐、鍋必小砂銚、壺必孟臣小罐、杯必若深,此稱為“四寶”。
對火候的追求更在“活”字上下足工夫,炭要用“焰活火勻”、“焰色淺藍”,由堅木燒成的絞只炭或橄欖核燒成的橄欖炭;所用的鍋要用薄砂鍋,水沸時薄薄的鍋蓋在水氣作用下發出“嘀嘀嘀……”的響聲,聽聲就知道水開了。

同時,煮水處與泡茶處要相距七步,水沸離火走七步,水溫下降剛好是沖工夫茶的最佳溫度;沖泡時,茶與水相處多久更是靈活掌控,非要刻板行事……由此可見,潮汕工夫茶煮水既承古法又工夫獨到。
辦事需要度,茶事講究火候,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體會去領略,一杯香氣四溢、湯色鮮活的茶盡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