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CEO
Uber中國和滴滴出行兩家公司合并正顯示出“傳言成真”的跡象。
盡管合作方式、談判價碼一切未知。今日早間,一張顯示為“Travis(Uber創始人、CEO)博客”的截圖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傳播,包含了優步中國意圖同滴滴出行進行并購的信息:
Uber CEO內部信
所有的媒體人都在問:內部信到底是怎么回事?
@媒體老師一:媒體人都很忙啊,應該不會又是p圖來消遣我們吧......
@媒體老師二:Travis貌似木有博客.......
@媒體老師三:顯然是Travis想要抱滴滴大腿......
按照截圖顯示,Uber CEO卡蘭尼克的一番“聲明”是發在自己的博客上。值得注意的是,卡蘭尼克使用了intention一次,也就是說假若博客內容是真實的,并非“宣布”并購之實,而是卡蘭尼克公開向滴滴出行發出并購“意圖”,頗值得玩味。
不過截止鈦媒體記者發稿,“即刻”上發布該消息的話題已經對截圖進行了刪除,微博博主“向小田”也對該微博進行了刪除,該博主的認證信息為“新浪財經專欄簽約作家”。
不過截至目前,滴滴優步方面都并未出面給予正式的回應。根據鈦媒體搜索,外媒并未有任何關于兩家公司合并的報道。
但鈦媒體認為,合并之事距離公布不遠了。如鈦媒體此前所分析,滴滴和Uber中國的并購猜測邏輯是成立的,只是鑒于兩家公司體系、規模、投資者陣容龐大,談判過程必然不會很輕松,談判價碼也是個不小的問題。鈦媒體觀點是,
Uber如果真能把中國業務和滴滴合并,并成為滴滴的股東,一樣可以說“拿下中國市場”,這對資本市場是個很好的交代。
進入中國市場三年的Uber,一直在費勁精力來適應“中國特色”的產品運營方式。今年3月的博鰲論壇上,卡蘭尼克曾公開表示,“我們必須要適應中國的行業競爭形勢,比如補貼大戰。補貼也不是Uber發明的,我們必須像一家中國公司那樣去競爭、去運作。” 目前,Uber一直是依靠在其他(國家)市場的盈利來支撐中國市場的補貼和投資。
有趣的是,卡蘭尼克曾在博鰲論壇上表示“不會通過投資或并購進駐海外市場,一方面因為同行的其他公司估值過高;另一方面是Uber希望通過競爭而不是并購來獲取市場份額。”
但隨著中國終于落實了最新的《網約車規定》,恐怕卡蘭尼克“不并購”的堅持顯得沒有意義。
鈦媒體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Uber中國的投資方,在資本層面,滴滴與Uber擁有貝萊德、高瓴資本、老虎環球基金、中國人壽4家共同的投資方;在業務線上,這兩家都以低價補貼來吸引用戶,并且燒錢不止也是業界對其最大的擔心;在公司關系上,此前Uber的一位投資者已經與有意講和的滴滴股東進行了10余次會議和電話磋商。Uber投資者兼公司董事、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數月前甚至還與滴滴總裁柳青在派洛斯福德牧場有過簡短的交流。
而直接導致卡蘭尼克發布博客(公開信)的“最后一根稻草”恐怕是7月28日剛剛頒布的新版《網約車規定》。
新規直接使得中國本土的網絡約租車進入合法化的行列,被譽為“民意的勝利”。在新規發布的當天,Uber將早已準備好的“聲明”通過媒體發布出來,借此強調了自己的合法性:
優步是一家由中國資本參與、本地團隊經營管理、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便捷出行的本土移動互聯網公司,優步符合暫行辦法中《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申請所需的企業法人、ICP許可證、數據庫和服務器設置在中國大陸、網絡安全管理和安全保護技術措施等方面的所有資質要求。
Uber中國如此積極、略顯急切的“表態”背后顯示出其對于中國市場競爭夾縫中的焦慮。而在新規發布后,外媒的評論也一直“看衰”Uber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投資媒體QZ對于新規頒布的評價顯得十分不客氣:
這篇文章評論指出,“中國網約車新規頒布將摧毀Uber的商業模式”。
盡管網約車政策利好,但在政府關系方面顯然滴滴更有政策優勢,鈦媒體此前有分析,這家公司的出租車業務與政府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并且2015年,滴滴出行就拿到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第一個網約車運營資質。在這一點上,滴滴距離牌照比Uber中國更近。
不過,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并有將面臨著新的問題。根據滴滴官方數據顯示,其占據著市場上80%以上的專車市場,而Uber中國也對外宣布,其擁有30%的市場份額。如果這兩家進行合并,對于約租車市場是否構成壟斷?能否通過商務部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