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不是小孩的專利了。近日,龍泉一位男子因為跟家人合不來,遭到父親驅趕,居然在隨后的25年里都居住在巖穴下面,這25來男子是怎么過的呢?一起來看看。
男子巖穴支篷布住25年靠挖山藥等生存家人勸不回

龍泉洪安鎮紅光村一組,一棟老舊的兩層磚房就是張美魁的家。但他很少居住,尤其是近兩年,幾乎沒有回去過,而是居住在紅光村附近山里的一處巖穴下面。今年已經43歲的他自述,18歲就離家,隨后的25年都居住在巖穴下面。為何不回家居住?他說,跟家人合不來,遭到父親驅趕。
但據其父親和村委會的人講,張美魁雖然住到了山上,但時常回家住一段時間,只是近兩年才完全不回家。
自述
在山里居住25年
靠挖山藥等養活
在紅光村,如果直接詢問“張美魁”,或許不會有太多人知曉,但要是提到“長毛”,則會有不少村民講出點關于他的故事。他習慣光著腳,背上馱著一個破舊的背包,半禿的頭頂留著一團長發,用橡膠帶扎成一撮。“長毛”名字由此而來。
昨日,記者在紅光村見到了他。個子不高,身材瘦小,背微駝,光著腳,背包里裝著他剛從洛帶買回的一大包花生,手里握著一個小鋤頭。說起話來聲音忽大忽小,吐字也不太清楚。
“聽說你一直住在山里?”“對,就在那邊。”張美魁仰起頭,右手指向遠方。
“這些年就靠著給別人逮黃鱔、挖山藥賺點錢生活。”張美魁稱,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找,挖到后再拿到洛帶鎮上的市場去賣。獲得的錢買一些花生或水果帶到山里作為食物,口渴就喝山里的泉水。
對于為何離家,張美魁稱與家人合不來,遭到了父親的驅趕,“嫌我吃飯吃得多,一回家就要打我,喊我走。”
張美魁上下山都會經過一個磚廠。據磚廠工人林先生介紹,張美魁確實住在山里,“我們曉得的就有七八年了,就挖些山藥賣,冬天冷的時候,我們還給他衣服,也給了他不少方便面。”

探尋
巖穴下支起篷布
距離村子5公里
昨日下午,記者跟隨張美魁來到了他位于巖穴下面的“家”。從紅光村出來,先開車4公里左右,來到一個磚廠,接著徒步上山。穿過幾片樹林,大概1公里就來到他居住的巖穴。巖穴上部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因為剛剛下了雨,巖石邊緣還不時有水滴滴下。下方的凹穴內堆滿了雜物,雜物上方鋪著各種花紋的床單和廢舊衣物,最外側則用彩條塑料布圍著。“這些都是從外邊撿回來的。”張美魁說,“晚上睡覺就把篷布掀開,躺在上面,找幾件廢舊衣物蓋在身上。”
篷布一側還有一條小路,被全部鋪上了一層廢布,小路的一端是一個水池。張美魁稱,平時喝水就從水池里舀。
張美魁稱,離家后,在山上找蘑菇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巖穴,隨后便住到了這里。
家人
數次要其回家遭拒
近兩年完全不回了
“他確實是從18歲就走了,前些年還時常回家住一段時間,但最近兩年就完全不回來了。”昨日下午,父親張廷椂告訴記者。至于離家原因,張廷椂稱,并非兒子講的嫌他吃飯多、回家就打他,“而是他腦袋不清醒,說在家里就頭疼。”這可能與兒子十多歲時的一場病有關,“當時他生病發高燒,在醫院治了十多天,一直不見效,就把他從醫院背了回來。”此后張廷椂發現,兒子的一些行為出現了異常,“好的時候什么事都沒有,但不好的時候,說話怪怪的,行為也不太對。”
張廷椂說,兒子最后離家完全不歸,緣于兩年前的一場家庭糾紛。當時,弟媳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手打了孩子,而張美魁認為侄女“是張家人,你沒權利打”,爭吵中雙方動了手。期間,其弟弟朝他喊:“跟你沒關系,給我爬!”這之后張美魁離家住到了山上,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些年我們找了他無數次,喊他回來,但他不愿意。”張美魁母親說,單單最近兩年,家里至少上山20次求他回家,而張美魁都不為所動。
“他不回家還有個原因就是弟弟修了新房,他認為是他的錢修的,硬說房子應該歸他,但修房子的錢是他弟弟自己攢下來的啊。”張廷椂補充說。
回家前張美魁在旁邊的水池里洗腳
村委會曾多次組織協調,但結果不如人意.
昨日下午,記者在紅光村村委會了解到,關于張美魁長期住在山上的事,村委也曾多次出面協調,但結果不如人意。
“調解的時候家人知道他(張美魁)要回來,還為他準備了飯。”村委會一工作人員表示,家人對張美魁其實還算不錯。張美魁身有殘疾,還辦理了低保,之前一直是由父親代領,大約一年前,張美魁要求這筆錢必須要發到自己手上。該工作人員稱,對于其不回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張美魁認定目前弟弟所住的新房是由國家照顧殘疾人專門修建,“除非弟弟一家搬出去,否則他就不會回去。”但國家并沒有這樣的政策。
對于張美魁自述在山上居住了25年,紅光村村干部何先生表示,此前張美魁經常都在家里住,出去不回也就這兩年。
盤點那些隱居山中的人

近日,“男子放棄百萬年薪,隱居終南山”的消息吸引不少網友關注。事情主人公名叫劉景崇,現年39歲,祖籍廣東省新興縣六祖鎮,曾任佛山市某企業原總經理,放棄了百萬年薪的嘈雜生活,換上一身布衣隱居終南山。
劉景崇的禪室位于終南山一個山谷的最高處,面向東方,其他三面被起伏山巒環抱著。茅棚內并排的四間禪室,墻面用黃泥糊砌,室外是約2米寬,10米多長的一個狹長空間,地上放有蒲團,地桌;可坐禪沉思,可練字看書。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劉景崇表示“我覺得生活就像永無止境的圓圈,追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車子……但最終不知要去哪兒。”

2016年7月15日報道,貴州貴陽,在貴陽,有這樣一位石匠,用20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花溪夜郎谷,占地300畝的奇幻城堡。他叫宋培倫,花溪夜郎谷谷主。56歲,他隱居山野當石匠;20年,敲出心中的奇幻世界。他的故事就像黃藥師和桃花島的傳說,他用20年的堅持,把中國人的俠客夢和田園情都照進了現實。
陜西男子山洞生活20年 洞穴離地50米常全裸飛檐走壁
白銀大賽千萬實盤資金派送中 2013年08月24日 20:29 來源: 深圳廣電集團 網友評論(1人參與)

“在東莞的一家橡膠廠,一名工人被膠漿澆到了身體,他在地上打滾,喊救命,在一旁的人束手無策,之后,他的渾身一半以上被燒壞了。”回憶起工廠生活,王一空一臉的恐懼。
工人之間勾心斗角,他更也無法忍受。一次,關系很好的工友,向領導告他故意損壞了數控機床上的齒輪。因此他被罰了半個月的工資。其實,那不是他干的。類似這樣的事兒,發生了好幾次。
他有點厭倦了這樣的世俗生活。“人與人之間太多的陰謀,不如做道士,遠離塵囂,歸于自然。” 隱居山洞 “道教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行方法,我很推崇,追求‘長生不老、濟世救人、得到成仙’宗旨,我很向往。”王一空說。“從小對道士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上山,仿佛命中注定的。”
2008年秋,他帶著打工攢的幾千元錢,先是到四川的峨眉山,又到終南山。同年冬,他又來到嵩山,并且決定長久隱居于此。

2014年冬,嵩山地區下雪,一周未停。“下雪前幾日,吃的已快沒,雪后就斷糧了,我就拔了一些草放進鍋里,再放點鹽,煮煮吃,這樣填飽肚子有很多次,也習慣了,還吃過樹葉、樹皮。”王一空回憶。
在山上呆久了,王一空認識白芍、白術、丹參、桔梗、板藍根、紫苑、夏枯球、三七等幾十種草藥,并且了解他們的功效。平時,他會煎熬一些對身體有益的當茶水喝。所以,他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能自治。
穿,王一空更不講究,除了唯一的道服,其余的衣服都是別人送的,他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把道學修深。
練功修道 早晨5點不到,幾聲清脆的鳥叫聲,由遠而近,劃破山上一夜沉寂。
此時,王一空已經起床,并開始了一天中的靜坐。距山洞不遠,千米高的懸崖邊,他盤腿而坐,雙目緊閉,雙手平放于膝上,或合十置于胸前。任憑山風聲,或者游人的吵鬧聲從他耳旁劃過,他靜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