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版白蛇傳刷屏,豆瓣評分居然有9.2分!想必大家對趙雅芝版本的《白蛇傳》印象很深,而近日,一部少兒版的《白蛇傳》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在朋友圈刷屏。少兒版白蛇傳刷屏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一段小孩子演繹的《白蛇傳》視頻勾起了大家的回憶,也讓大家對這群八九歲小孩的神演技點贊。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這段視頻出自湖南電視劇頻道兒童真人秀《小戲骨》,節目的演員全是一群七八歲的小孩,在此之前,這檔欄目翻拍了《焦裕祿》、《劉三姐》《補鍋》《洪湖赤衛隊》等,但都不及《白蛇傳》的刷屏級反響。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獨家專訪了《白蛇傳》的導演陸劍美和制片人潘禮平,詳解這段80多分鐘的兒童版《白蛇傳》臺前幕后?!扒甑纫换?,等一回啊……”24年前,“出生”于成都青城山的《新白娘子傳奇》開播,一下就成為經典。播出以來,一直成為各大衛視及地面頻道節假日重點推出的劇目,長盛不衰。
在一向苛刻的豆瓣上,網友也給出了9.2分的高分,甚至超過老版《新白》9.0分的評分。不少網友自發安利,為這群顏值高、演技好,唱得了黃梅戲演得了哭戲打戲的小朋友點贊,網友也毫不吝嗇贊美之詞,稱“在屏幕到處充斥‘小鮮肉’的僵尸臉、死魚眼的演技中,突然發現一股幼稚卻又成熟的清流在流淌,好像一下子就流進了心里面。”“對經典的神還原,美翻了的白素貞看到的都是趙雅芝的影子,非常到位……”。
少兒版白蛇傳刷屏 豆瓣評分居然這么高
事實上,這部廣受贊譽的《白蛇傳》并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視劇,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這是湖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欄目《小戲骨》出品的作品,該欄目2015年12月首播,采用小孩子“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所有演員都是6—12歲的少年兒童,已經播出了《劉三姐》、《白毛女》、《補鍋》等作品。《白蛇傳》全片僅有80多分鐘,在今年10月2日播出,抓取了原劇《新白》50集中的精髓,如白娘子與許仙的前世恩情、同船渡河對唱等經典片段。
對今天的時代而已,萌無疑是一種終極語法。94版《新白娘子傳奇》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后來者無法超越趙雅芝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白娘子形象,她符合中國人對古典式的優雅的所有想象,任憑日后再美若天仙的女星都無出其右。唯一可以超越這一先入為主的視覺倫理的只有小演員的萌。
從一個社會的“兒童化”或“萌化”來看,它建構的都是一個純真的、無害的、需要被過度保護的兒童形象。兒童本身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發明,而對兒童純真性的強調更是社會的歷史的。在今天,當我們在說兒童純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其實是在和一些看似文明、先進的保守觀念為盟。不論你在性少數議題、情欲等問題上持多么開放多元包容的觀點,但當這些問題涉及到兒童時,你的這些開放多元包容甚至是激進的姿態都可能瞬間失效。兒童的純真之于我們,類似一個飛地,在一個看似日益開放多元的社會,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那些保守的觀念安放、埋葬在這樣一塊純真的飛地。
臺灣學者寧應斌在分析臺灣社會的“兒童化”的文章里特別批判了這種對于兒童的“極端保護觀”。在這種“極端保護觀”看來,兒童保護需要上升為整個社會的最高原則,社會需要不計一切代價保護兒童不受到任何傷害。譬如他提到臺灣專門出臺法令規定12歲以下兒童不能單獨放爆竹,須由父母、監護人陪同才能玩。
在寧應斌看來:極端保護觀幻想著為兒童打造一個全然無菌的、真空的溫室。這樣的絕對保護對兒童的成長并非有利,因為這勢必會扭曲世界的真相,脫離了現實,很可能早就不食人間煙火、不適應現實環境的嬌貴兒童主體。
同時,更重要的是,寧應斌注意到這種對于兒童的極端保護已經延伸至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治理邏輯。波茲曼或許沒有意識到,他所積極捍衛的那個需要和成年人劃清界線的童年本身是高度白人中產階級式的。波茲曼想象中的兒童是典型的有教養的、禁欲的、溫和可愛的中產家庭的孩子形象,是與那些游離在主流規范之外的問題兒童相隔離的。以保護兒童為名,我們需要清除凈化一切可能有損于這樣一個主流的中產階級家庭兒童成長的社會力量。而這本質上是一種階級治理。
相比少兒版白蛇傳引發的對于兒童成人化的憂慮,更不易覺察也更少得到探討的或許是這些掩蓋在“保衛純真”背后的意識形態幻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