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以說是時尚產業轉型的元年,很多關于轉型的名詞都不止一次出現在了我們時尚從業者的視線中,比如供給側改革,智能制造,優化產業結構,去庫存,個性化定制,IP等等。眾多傳統時尚產業從業者感覺突然間,很多東西賣不動了。這背后意味著消費結構的巨大變化和大規模的工業流水線生產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圖片來源京東商城小群時尚專賣店)
時尚產業是整體經濟的“晴雨表”
時尚產業的轉型尤為明顯。我們從過去的制造業向真正的時尚產業的核心--“創意產業”轉型升級,這種升級是倒逼的,是無奈的,是必然的。經濟發展的過去三十多年里,整個中國市場都是需求大于供給,經濟粗放式增長,借助人口紅利的優勢,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盛極而衰,沒有什么可以永遠保持增長,市場總會有一天飽和。
例如,在過去,我們不注重版權,一件設計出來,恨不得明天就全都在賣了。當所有人都一擁而上的時候,設計本身也就變的一文不值。而在市場飽和時如何通過轉型和差異化開辟新的市場,是當下很多企業都面臨的現狀。
都說時尚行業是經濟的風向標,看大的經濟環境好不好,看時尚產業就可以,只要看奢侈品,一線大牌的各大專賣店人流和銷售額就可以發現,因為當大市場環境不景氣時,人們便不會在非剛需產品上過多投入,逐漸的會將資金投入到亞剛需和剛需上去。
市場那么大的環境變化對于獨立設計師,原創個性化小眾品牌有什么影響呢?我曾經采訪過一位勵志創業女性,她是一個行走在青蔥歲月的理想主義者。本該在玩樂的年齡,選擇為中國的原創而傾盡所有。她就是,小群時尚的創始人&CEO李培群。
小群時尚——為原創設計“保駕護航”
在原創設計大勢所趨的市場環境下,小群時尚(QUN)作為一個首飾原創設計平臺,是一個為眾多原創的優秀設計師提供一個自我價值和夢想實現的展示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會為設計師的作品付費,還會為他們的作品申請原創保護。
這個平臺以頸部飾品——項鏈和絲巾為主打。堅持以創新落地,個性制造,每一件產品都有屬于它的故事情懷在里面,用戶帶上小群的產品后,不會僅僅是一件飾品,而是一個能夠引起人情感共鳴的一個載體。
當被問起,如何去定義小群時尚(QUN)的時候,兼顧小女人細膩和大女人氣度的李培群毫不含糊地表示,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中國的原創快時尚品牌,能夠去引領時尚風向。
“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心里邊有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女人穿著高跟鞋,穿著西服,就像我今天一樣跟大家對話,可以平等的跟很多優秀的男士們在一起共事,所以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人。”(文/UFashion孫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