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曹德旺先生因到美國巨額投資建廠,以及對中美產業政策及環境的實話實說與警醒性談論,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伴隨著中企海外建廠逐漸增加,這種夾雜著經濟民族主義的“逃跑論”看法可能形成一股越來越大的輿論力量。但是,我們有必要認識到,中國制造業企業海外建廠是一件于國于民于企業都有利的好事,不能盲目仇恨、抵制。
那么,曹德旺真要“跑路”?究竟背后折射出哪些問題?“福耀制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我跑出去干什么呢。”他并認為,“中國厚待我,我才說出這些話。”這都是他本人給出的回應。
筆者回看曹德旺那些年說的一些話,不禁陷入了深思,遠是李嘉誠,近是曹德旺,這些年越來越多企業家去海外投資,民營企業,特別是實體制造業,企業家們為什么紛紛往外跑?究竟為什么要“跑”?
我們可以看到,問題的主要焦點在稅收和成本問題上,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之所以公開講,中國稅負太高、成本太高,這不是我在抱怨,也不是我要跑。我只是為了提醒政府,也提醒企業家,提醒大家危機感,告訴大家要小心”。那么,國內企業的稅負主要來自哪里?除了25%的企業所得稅,還有高達百分之十幾的增值稅,更別提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等其他稅種、費用。幾年來,歷經國家幾次減稅,仍然有諸多企業叫苦不迭。
但筆者想提個觀點,縱觀歷史的發展進程, 中國現在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陣痛時期,艱難前行。二戰之后的美國與西方集團不但掌握了世界經濟秩序的制定權及話語權,同時美圓成了黃金都不能企及的地位,加上美國地廣人稀,超強的軍事實力,美國想要制造業回歸,可以提供廉價的土地,減免稅收,補貼天然氣等等,但現在我們面臨的國際大環境以及自身國內環境也是造成一些生產要素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 一些制度性成本,如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一系列審批,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費用成本,哪項都低不了。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成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到降低稅負負擔時,特別提到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更方面的降低企業的成本負擔。我們可以看到,管理層正積極給予政策優惠來減輕成本負擔,但如何落實?怎樣落實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最后,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 中小企業貸款難,產權的保護力度問題等也是一些重要原因,筆者就不在這里詳談了。
制造業是一切行業之母。中國制造業下一步怎么走?在筆者看來,除了政策給予優惠措施外,比如減稅,減少審批環節,貸款優惠,規范資本市場,加強資本“脫虛向實”的引流外,最重要的是加強我們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自身的研發實力,自主創新力,多出現一些像華為這樣的公司,那么,我相信我們的制造業也會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