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鬧婚
在中國的傳統婚禮風俗中,鬧洞房模式各種各樣,歸根結底目的只是為了熱鬧,這些出發點都是值得推崇的。但是隨著風氣的開化,鬧洞房愈演愈烈。中國婚禮游戲在年輕一代之間似乎越來越充滿性暗示。
不知道綁樹上這個習俗是哪里來的,反正現在這個方式很是“流行”,遍布全國,動不動就要涂鴉滿身,五花大綁,繼“母豬上樹”之后,送親和接親團們腦洞大開,集思廣益,又發明了新郎上樹。




還有些地方,已經不滿足于惡搞新郎新娘,直接將魔爪伸向了父輩母輩。今年2月,陜西省漢中城固縣的一場婚禮上,親友們為了給這個“喜慶”的婚禮再添些喜氣,硬是把新郎及其父母用透明膠帶綁在了樹上。

當然了,大部分網友都不明白他們到底從中能得到什么樂趣,我也特別不明白,如此低俗和奇葩,到底有啥喜慶的,這樣結個婚,真的很開心?

但其實,鬧婚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鬧婚的前身是鬧洞房,而鬧洞房這個傳統卻是由來已久。說起鬧洞房,那就要追溯到漢代。

出土于山東莒縣漢代石墓中的一塊畫像石就可以說明問題,該畫像石名叫“男女親吻圖”。根據畫中所畫的男女主人公的服飾穿戴,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正在一旁摁著新娘的頭強迫這對新人親嘴。
魏晉時期的著名小說《世說新語》中,也有對鬧洞房的記載。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抽刃劫新婦。”
曹操和袁紹去參加婚禮,為了達到鬧洞房的目的,他們偷走了新娘,求新郎當時的心理陰影面積。

古人是很保守的,沒有現代人那些猥瑣的想法,很多新婚夫妻之間見都沒見過,就被訂了終身,晚上還要水乳交融,想想就挺尷尬的,當然需要預一下熱,所以古人鬧洞房,打的名義是為了:讓雙方親密接觸,為晚上肌膚相親做一下準備。
但古人鬧洞房,還是很會把握尺度的,剛開始是以淫詞做調戲,就是煽風點火的聊騷,并沒有什么實質性行為,要不然就是做些嘿嘿嘿的示范動作,畢竟新人都是第一次沒經驗嘛,教一教也沒什么壞處。


結果呢,時代越發展,鬧婚越走偏,尺度越來越大。
到了明朝,就有了當時廣為傳唱的《新房曲》:“一看新娘手,二看新娘腳,三看新娘腰,新娘要不親手送,我們就要伸手掏......”
鬧完新娘還有伴娘,鬧完新郎還有伴郎,反正在鬧婚的人的眼里,就是鬧鬧更健康。而至于鬧的目的是什么,是圖個喜慶圖個熱鬧,還有上文說的圖個預熱,但是為什么鬧婚現象越來越把控不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