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是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搭燈棚等。
大年初十二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十二習俗:點新燈
大街小巷、各家各戶都要點滿燈。
大年初十二習俗:正月十二 搭建燈棚
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了。
鬧花燈的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大年初十二習俗準備迎接元宵
過了正月十一 ,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大年初十二民間習俗
十二漏屎人們自除夕開始,一直到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
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大年初十二習俗:烤老鼠火、烤百齡火
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的民間,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有的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風俗習慣。黃昏時分,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柏枝,煙霧中彌漫著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圍坐火邊,謂曰:烤柏火、烤老鼠火、烤百齡火(柏樹俗稱百齡)。烤老鼠火,傳說正月十二夜,老鼠娶親。所以要烤老鼠火(因為燒的是百齡樹葉,所以也叫烤百齡火)。大人騙小孩,當夜,口念驢糞蛋,在碾盤處細聽,即可聽到老鼠娶親的嗩吶聲。輩輩如此騙人,不知是否有信以為真實踐者否。
80年代之前,家家門口烤火,純用柏樹枝葉燒,滿街飄著清香,村村炮聲不絕。小孩們提前幾天,方圓幾十里內找柏樹枝葉。后來嘛,實在是沒有柏樹了,現在都燒柴火拉倒。燒至尾聲時,倒入五谷雜糧,據說,第二天大清早來看,灰里剩什么糧食,即該年此作物將豐收。實際好多人不作此項目,有倒五谷者,其實第二天也并不看,科學普及了嘛,沒人信這個,可風俗是這樣,就有這樣做的。烤柏火寓意為“敗禍”,可以避瘟驅邪,人們將不用的舊家什,統統燒掉,用燒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鎖”,系上繩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以求長命百歲。諧音“烤百火”“烤百齡火”,孩子們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無災無恙。“燒個板凳,領個雙生”是人們烤火中新的寄托。
初十就是神出宮 長老帶領著新婚新丁(就是去年剛結婚的和剛生小孩的)把老爺請出宮。正月十二那天早上八點左右村里年輕人要到祠堂門口集合。大家抬神巡村要走遍村里的每一個角落大家就敲鑼打鼓放鞭炮跟舞獅子 到中午才結束 到下午2點全村人集合大家把家里的桌子抬到祠堂那邊 把自己家的貢品都擺上 樣子到下午4點才結束 晚上就放電影給神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