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陽湖則保留船家傳統,小年夜是臘月二十五。江浙滬地區與臺灣地區則是把“臘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稱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與除夕當天“大年夜”相對,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沒有“小年”這種說法。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南京地區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小年夜由來傳說
臘月二十三,民間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節。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是舉行祭灶儀式,送灶神上天匯報,故又稱送灶、辭灶、醉司命等。而我國春節的一系列活動,也是從祭灶開始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當然也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
既然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如差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日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祭灶的時候要擺三幅碗筷,為什么?灶王爺有個大老婆,另外又搞腐敗包了個二奶。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聯系領導,受到的影響比較大。而南方仍然保持了和人民群眾的一致。
南北方小年為什么會差一天呢?南北方的小年夜有什么不同
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這里的差異是怎么形成的呢?
南方相對于北方而言開發的較晚,以前皇族是在臘月二十三進行祭灶王神,普通百姓則要推遲一天進行祭拜。
到了民國時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但后來北方百姓偏于官氣。都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則二十四過小年。
小年夜習俗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南方人有的也是在二十三日過小年。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漢族民間稱“灶王爺”。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后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
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后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灶王最初只管火,后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制的年畫)貼在灶墻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后,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