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一篇文章,一段講述,就能帶吃瓜群眾進入一個久違的歷史片段中。
幾位老戲骨的深情朗誦,幾位嘉賓回顧自己的平凡生活,幾名專家慢條斯理的探討著文字背后的歷史。沒有絢爛的舞臺背景,也沒有激烈的賽制,卻用這種云淡風輕,如潺潺流水般的節目節奏圈粉無數,收獲了幾乎一邊倒的好評。可是隨著這種文化類節目的爆火,讀娛君預測,一系列的模仿類節目正在紛至沓來的路上。
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節目新風向標
讀娛君將三檔節目都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發現三檔節目皆算良心之作,也難怪會圈粉無數——從2017年開年以來,文化類節目似乎迎來了春天,從黑龍江電視臺推出的《見字如面》到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賽》,再到剛剛播出一期就大受好評的《朗讀者》。應該沒有哪一年文化類節目如此扎推的出現,居然還不讓人反感。難怪不少觀眾說,文化類節目的春天來了。
不少網友感慨,在各大電視臺拼明星、拼資源、拼資本、拼話題大做真人秀之時,不喧鬧、不炒作的文化類節目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流”。
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熱播的文化類節目是否也會套路化?
在豆瓣上,三檔節目的評分都達到了8.5分以上,這當中不排除評分人數偏少,導致分數虛高的因素,但從節目制作、節目嘉賓等方面來看,8分左右的評價還是實至名歸的。為此,讀娛君略微總結了一下文化類節目能成為電視節目新風向標的幾大特點。
1、打得一手懷舊牌
懷舊是人類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尤其中國人對“憶往昔”更有著復雜的情感體驗,書信這種已經逐漸消失的物件以及所承載的溝通方式,在這個信息時代,通過朗讀,喚起了當代人們心底的一些念想。
雖然現在人們很忙,但不少人還是追求情懷的,曾聽有人說,因為覺得網易云音樂播放音樂時的背景是個黑色膠片,看著頗具情懷,所以只用網易聽音樂。
2、平凡人生中的真性情
《見字如面》中,選取了不同人寫的信件,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等等。
有親情,有愛情,有山河,有國家。平日里看多了他們的作品,卻未曾想在他們的信件中能讀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來。能讓人在手寫書信已經悄然逝去的今天,還能重溫舊時光中歷史記憶。
而在《朗讀者》中,在嘉賓朗讀之前都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的,但這就是他們經歷的人生,會感念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會感動于父母子女之間割不斷的情誼,都是日常小事,卻打動了人心。
3、聲控福利 老戲骨加盟
近兩年來聲控大軍越來越龐大,尤其迷戀低音炮般的嗓音,從王凱、楊爍到幕后配音的邊江,憑借嗓子就收獲一眾粉絲。但未曾想到,當老戲骨出現在《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的舞臺上時,他們醇厚的嗓音卻也讓人深陷其中。
演話劇出身的濮存昕,老戲骨張國立、歸亞蕾,年過九旬的翻譯家許淵沖……聽慣了影視劇里動輒咆哮號哭的臺詞,這樣的朗讀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熱播的文化類節目是否也會套路化?
春天之后是什么?
雖然文化類節目收獲了一眾好評,但隱藏在其背后的問題卻不容忽視,春天之后是什么?是枝繁葉茂的夏天?還是無邊落葉蕭蕭下的秋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