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5日,隨著拉塞爾.威斯特布魯克(威少)在雷霆122比104擊敗籃網的比賽中獲得25分19助攻12籃板的大三雙,他在本賽季的前67場比賽里已經獲得了33次三雙,場均數據達到了恐怖的31.8+10.6+10.3,在賽季僅剩15場的情況下,場均三雙似乎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了。而雷霆隊也在他的單核帶領下,目前以38勝29負排在西部第六。 不僅如此,年過32歲的勒布朗.詹姆斯也在今天騎士32分胖揍活塞的比賽中,輕松愜意的拿到了16+11+12的數據,這是他的賽季第十次三雙,也創造了個人單賽季的三雙記錄,火箭隊的詹姆斯.哈登賽季迄今為止也拿到了16次三雙,三位三雙狂人在mvp的爭奪中當仁不讓,加上馬刺的萊昂納德,凱爾特人的小托馬斯,他們為球迷奉獻了堪稱是十年來最激烈的mvp爭奪戰。而且,中鋒位置上的約基奇和德雷蒙德-格林各有4次三雙,蘭德爾,阿德托昆博和考辛斯各2次,此外還有13名球員也都在比賽中有三雙入賬。
三位巨星本賽季迄今三雙次數
在過去,一位球員場均能得到20分5籃板5助攻,通常就會被冠上“全能”的標簽,而詹姆斯十余個賽季保持穩定,場均數據在27+8+7左右,本賽季依然場均有26+8+9的表現,“劃水老漢兒”狀態穩定不減,哈登在改打組織后衛后效果出奇的好,場均得到了29+11+8,順帶著把火箭帶到了西部第三的高度。加上威少的場均三雙,令人感嘆到現如今真的是籃球盛世。然而三雙盛世的出現,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規則的改變。
要拿到三雙,首先要有得分和助攻兩雙的保障。現實是,這不是問題。
傳統籃球講求“位置感”,得分手就是負責得分,這沒有問題,但傳球手就是傳球,這在新規下卻不再行得通,主要是因為給站在油漆區里的球員喂球,不再是最高效的得分方式。
當球場上最好的球員能包辦得分、傳球以及其他工作時,再讓球員循規蹈矩地各司其職未必合理。今天的聯盟,小球盛行,純射手和純控衛不再吃香,進攻組織者們已經大行其道,哈登、威少這樣的組織分位長時間有球在手,以他們的能力不難打出亮眼的數據。在聯盟新規施行后,只有諾維茨基一名MVP的場均助攻數低于5次。而在此前的49位MVP球員中,只有18人的場均助攻數達到5+。
如今球員的場上角色,已從傳統的“得分手”或“傳球手”模式實現了進化。他們利用規則獲得大把突破的機會,或自己得分,或分球給位置更好的隊友,這就解釋了三雙中的得分、助攻何以能輕松上雙。
隨著比賽節奏的加快,球員們有更多的籃板可搶,但這并不能解釋為何球員經常持球進攻,籃板數反而增多。我們有個生動的故事可以在這里分享。
當單打模式風行聯盟時,現森林狼教練湯姆·錫伯杜極力強調防守,在對手的進攻強側堆積重兵,并切斷持球人的傳球路線。這是很好的防守策略,但隨著各隊爭相效仿,大家逐漸發現三分球才是擊敗它的利器。
隨著數據分析介入戰術體系中,人們開始注意讓三分威脅最大化。一些球隊甚至讓他們的大個子拉出來投三分,拉空籃下空間,于是錫伯杜體系被破解。另一方面,三分球固然能讓場均得分提升,投籃也更高效,但同時投籃不中的情況也在增加,這就為那些站在籃下八英尺之內的球員提供更多搶板的機會。
對此,前Grantland網站的著名數據分析師柯克·戈爾茲伯里,曾提出了他著名的籃板理論:
“一次遠投不中往往會制造一個搶板的機會,籃球通常會落到距籃筐八英尺以內的范圍,那些站位分散的球員更容易搶到籃板。”
當長籃板出現時,那些站在弧頂附近速度奇快、運動力超強的球員會更多地受益,也更便于他們打快攻,更容易取得分數。這就是為何韋少和阿德昆托博的籃板和快攻得分總是那么強。
看NBA史上單賽季能場均拿20分、5個籃板和5次助攻的外線球員人數。我們注意到,自上賽季至今,聯盟首次連續兩個賽季有5人達標。而在2010-11賽季,則只有勒布朗·詹姆斯能做到這點。更重要的是,近兩季能做到這點的有七名球員:威斯特布魯克、哈登、勒布朗、杜蘭特、庫里、阿德昆托博和埃里克·布萊索。除了庫里,無一不是身體素質出色的狂人。
本賽季,格里芬、庫里、杜蘭特和吉米.巴特勒也接近這一水準,也許我們會看到他們在20+5+5這一數據上創下歷史新高。
今天的NBA球星似乎比前輩們更多才多藝,但這主要是因為現行的規則和球風造就了他們。時勢造英雄,某種程度上說,生活在籃球盛世,甚至有望見證場均三雙的誕生,也是球迷的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