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個共享自行車團體標準在上海編制完成,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后,有望在5月底正式實施。這個團體標準由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指導,包括摩拜、ofo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參與了編制。同時,團體標準也在押金管理、GPS定位系統上對企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共享單車市場能否抓住這個契機,告別“野蠻生長”進去有序發展的時代?
據了解,新的團體標準上明確要求共享單車“應裝有機械、電子通信和互聯網功能的防盜鎖”“應配備車載衛星定位裝置”。據悉,未來上海將把馬路上的非機動車停車位設置成“電子圍欄”,用戶只有將車輛停放在“電子圍欄”里才能上鎖還車。

但作為共享單車巨頭之一的ofo卻表示對此持保留意見。ofo此前投入市場的單車大多是使用單一機械鎖的單車,已知市場上存在的初級ofo單車約有80萬輛,并沒有配置GPS系統,考慮到大額的投放數量,ofo若要更換密碼鎖并配備車載衛星定位裝置,那將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同時ofo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考慮到現有衛星定位裝置的精度水平,對解決‘亂停車’和偷車問題都不能說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因此對于有關車載GPS的規定,企業目前有一定的保留。

一輛ofo小黃車被肢解
“10輛小黃車4輛壞,還有5輛找不到”是用戶在使用ofo小黃車時的真實體驗,也是ofo企業所面臨的巨大問題。早期ofo小黃車是由普通家用自行車改裝而來,成本低廉,質量一般。因此居高不下的單車破損率,給ofo企業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一輛破損的ofo小黃車被扔在路邊
此次新團體標準中對“車載衛星定位裝置”的規定和ofo此前輕成本、大投放、迅速搶占市場的運營方式是大相徑庭的。但是,若ofo仍是按照之前的套路,只重視數量不重視產品質量,給公共管理帶去難題的話,“小黃車去哪兒?”游戲就該輪到ofo自己玩了;對用戶而言則是,找車難、用車難仍然面臨無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