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關于調控人胚胎干細胞向肝細胞分化的機理研究取得突破,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據悉,這一發現有望降低分化程度不足導致的潛在安全隱患(如成瘤性等),從而滿足再生醫學研究對細胞的需求。憑借這一突破,干細胞應用轉化方面能否取得突破,能否真正用到臨床上預防腫瘤?

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這個成果研究確實是具有突破性的,但是否馬上就能應用到臨床及腫瘤預防,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干細胞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需要更多企業介入,投入更多資金和更大力氣進行,才能真正發揮其應用效果。
干細胞應用轉化是產業短板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干細胞產業發展迅猛,涵蓋了包括上游—干細胞采集和儲存、中游—干細胞的增殖與藥物研發、下游—干細胞的治療應用,已形成全產業鏈模式。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已形成了近百家不同規模的干細胞公司從事干細胞領域相關技術的研發、干細胞庫的建立和干細胞及相關產品的應用,2015年干細胞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并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維持在50%以上的高復合增長。
雖然干細胞產業在我國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我國干細胞產業盈利主要集中在存儲業務方面,干細胞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則成為我國的短板。如在干細胞技術產品的開發方面,國際上已有10款干細胞制品批準入市,我國目前只有國家衛計委批準設立的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可以提供臨床應用。雖然早在2005年和2006年,國家藥監局曾受理幾個干細胞新藥臨床試驗,但最終都被退回申報單位。雖然我國在干細胞產品研發方面起步較早,但因政策法規滯后,至今未有干細胞新藥問世也是一件憾事。
漢港控股等資本入局,產業發展即將進入快車道
利用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將這些干細胞研制成為各種細胞治療產品、組織工程產品、護膚抗衰產品,形成真正的干細胞再生醫學產業,既滿足潛在的巨大社會健康需求,也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偉大的健康工程,其產業價值及前景普遍被資本看好。
因此,有更多傳統企業在日前投資了干細胞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趨動力。如漢港控股,作為老牌地產企業,已著手跨界進軍干細胞產業,打造集采集、研發、臨床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鏈。
據悉,漢港控股進入干細胞市場,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和金時代生物作為戰略伙伴,并以此為依托。在產業上游,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達成合作協議,在醫院開展干細胞采集、存儲業務;在產業中、下游,依托金時代首創的腫瘤細胞儲存技術和其獨家所有的異基因靶向特異性腫瘤殺傷免疫細胞,專注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研發、臨床應用,解決腫瘤病人術后的免疫系統恢復問題。
相關研究人士介紹,干細胞相關政策法規滯后、行業標準缺失,嚴重阻礙了整個干細胞產業的發展。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漢港控股,以及其他跨界資本的入局,終將為整個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隨著產業不斷發展,相信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會進一步完善, 并將促成更多干細胞應用轉化的完成,從而用于難治性疾病的治療以及退行性疾病的預防,推動我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