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關于新一線城市的排名問題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在最新公布的2017中國新一線城市排行榜中,成都排名第一,東莞和鄭州躋身該榜單。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15個“新一線”城市的席次有了一些改變,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沈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和寧波。東莞和鄭州成為新晉新一線城市。下面中國時尚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2017中國一二三四線城市完整名單。
成都躋身新一線城市榜單榜首
但真正讓人對東莞產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只在某個行業強勢的城市,如何能夠躋身新一線城市之列——要知道,中國有太多“僅有一技之長”的城市,它們未必能在城市榜單中排名靠前。
然而,中國城市的進化并不是只有一條確定的道路,沿著自己最擅長的軌跡,才會成為人們心中那個特別的城市。
依據最新一年的160個品牌商業數據、17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這份《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但在分析算法上做出了一些調整:邀請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為五大指標的權重賦值,以專家打分法的方式計入評分體系;并在二級指標以下的數據中分析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客觀賦權。
全國新一線城市排行榜 成都居首鄭州東莞入圍
以此綜合計算得到的結果是,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15個“新一線”城市的席次有了一些改變,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沈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和寧波。
其中,東莞和鄭州成為了新晉的新一線城市。
當完成所有的指標算法搭建,導入數據后,去年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26位的東莞,這次位列第18。
過去一年,華為的終端總部和企業數據中心要從深圳搬到東莞,算得上是中國城市中發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甚至引發了有些聳動的“東莞取代深圳”的爭論,讓人開始重新看待這座距離深圳60公里的城市。
從東莞的數據表現看,這座城市在商業資源集聚度上的表現最突出。東莞有1064平方公里的商業面積,代表城市基礎商業指數的餐飲店和雜貨店數量也都在全國前十。如今東莞有了7家優衣庫,而4年前它還一家都沒有;星巴克門店從2013年的13家增加到31家;喜茶一類的網紅奶茶店也早早來到這座曾經夜晚沒有生氣的城市——這與過去那個有些“土氣”的代工廠形象完全不同。
真正重要的是,在以電子制造業為核心支柱、擁有海量工廠的東莞,已經有了OPPO、vivo這樣的手機行業佼佼者,未來還會有華為加入。這個正在變化中的城市給了許多年輕人機會,并用更好的生活將他們留了下來。
鄭州是另一個新晉的新一線城市。鄭州的排名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城市樞紐地位改善。2016年10月,鄭徐高鐵開通,這意味著鄭州通過高鐵聯通了河南、安徽、江蘇3個省份,盤活了中原地區與長三角城市群。現在,鄭州能通過高鐵直接抵達129個城市,是全國高鐵直達城市數量排名第6位的城市。
鄭州二七廣場
盡管這些新興城市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但它們確實開始成為許多人所尋找的最適合的城市。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要做互聯網、做金融消費,或者做房地產。每座城市都有它原本擅長的領域,而這些領域有著把相同追求、不同特性的人吸引在一起的能力。本質上,這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把人才招來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留下來——這才是一個好的城市真正需要做到的。在東莞松山湖人才工作局工作多年的陳博遠感受到當地政府對這個問題認識的變化。早些年,這個國家級高新區幾乎必須依靠大力度的人才補貼政策才能留住高學歷人才,比如2012年松山湖推出了“梧桐計劃”,最低一檔給予“從事創新研發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博士或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資助。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最近,松山湖政府就準備用新的政策代替這項補貼過高、超出財政負荷的人才計劃,并轉向把更多精力放在急需的配套設施建設上。在陳博遠看來,一直拼政策會很被動,他們現在更關心如何更好地理解人才對城市的需求。“東莞的轉型升級承接了更多大企業過來,局面會越來越好。”他說。
在一些如同東莞前幾年那樣遭遇瓶頸的城市,“轉型升級”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騰籠換鳥”,但一味把“低端產業”趕走未必明智。畢竟“低端”與“高端”的判斷標準,并不是想當然的。這個時候,堅持自己的特色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東莞松山湖
有新晉的新一線城市,也就會有跌出榜單的城市。廈門和無錫落到了二線城市。廈門的落榜有一部分源自今年算法的調整,考慮到生活方式的豐富程度和總量并不一定與人均的資源占有更相關,因此在生活方式多樣性的計算中用總量數據替換了去年的人均算法,這使得廈門原來占絕對優勢的指標不再——它的常住人口太少了。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每年發布的《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是一個綜合評價城市商業魅力的體系。在我們的價值觀中,單靠某一個方面的優勢并不足以使得一座城市成為好的城市。但另一方面,中國的新興城市也在證明,沿著自己擅長的軌跡,它們也能逐漸進化。而進化的要義是,為城市帶來更多有潛力的人,并把他們留下來。
“新一線”是指那些最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線城市”的城市;也泛指正在發展中的中國二三四五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概念由《第一財經周刊》在2013年依據商業魅力為中國城市重新分級時首次提出。
2017中國一二三四線城市完整名單【圖】
一線城市5個:
北京(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國經濟中心)
廣州(經濟發達,中國第三大城市)
深圳(經濟發達、特區城市)
新一線城市15個
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沈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和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