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明月幾時有》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做了公映。影片沒有爆,這很自然;同時,它也沒有收獲一面倒的專業好評,爭議主要集中在太過搞笑、不夠嚴肅;故事過于零散、人物不夠深刻。截至昨日下午4點,豆瓣有650人給該片評了分,平均成績為6 。8,排除掉明顯的水軍賬號,其實超過三分之二的影迷,給了《明月幾時有》三星及四星的評價。再仔細看,不難發現,認定影片平庸或驚艷的差別,就取決于你是否接受甚至愛上故事的這種“散”。如果你能接受故事的“散”,你會被許鞍華的處理迷得神魂顛倒——— 從故事到演員表演,從配樂美術到運鏡,都那么相得益彰;故事看似散、淡,但隨著人物漸次出場,你不知道何時就陷進了情節和影片營造的那種悵然若失的氛圍里。它不知不覺地,讓你完全浸沒在了那個風聲鶴唳的凄冷時代。但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心里有股感動的暖流,這個電影是有溫度的。于是已經有不少影評人把它歸為“近年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
《明月幾時有》的詼諧幽默,是看片前許多人沒料到的。
文人要逃難,特工要來接頭,沒想到殺手卻先登門拜訪了,這六目相對的、三臉懵逼的,你說緊張不緊張、搞笑不搞笑?霍建華飾演給日本人上詩詞課的教師,前一秒還在和軍官對酒當歌,下一秒畫風就突變到了“七步成詩”的斬殺令;還有一波接一波的突擊檢查、突然出現的子彈崩頭……這些沖突點,還蠻密集的,特別綿里藏針,看得人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