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 看法新聞訊(記者 李東 朱建勇)今天上午,“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一審判決將在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
2016年8月21日,因被詐騙電話騙走上大學的9900元學費,徐玉玉郁結于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不幸離世。上個月,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涉嫌詐騙的被告人進行了第一次庭審。
目前,徐玉玉父親徐連彬等人與律師正在法院外等待進入。
徐連彬曾對媒體表示, 未主張民事賠償,希望法院依法嚴懲涉案人員。
徐連彬今天上午在法院外向記者表示,心情比較復雜,希望對涉案人員嚴判。今天將有三位親屬進去旁聽,徐連彬自己不能進去旁聽。
律師袁椿暉表示:“這是一審第二次開庭,臨沂中院消息說是會判決。嫌疑人是假冒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詐騙的,而且造成了嚴重后果,我們希望依法嚴懲。”
截至發稿,袁律師一行正進去法院。
央廣網臨沂7月19日消息(記者柴安東)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關注轟動一時的山東“徐玉玉案”。根據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公告,今天上午9點,被告人陳文輝、鄭金鋒、黃進春、熊超、陳寶生、鄭賢聰、陳福地詐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一案,將公開宣判。
差不多一年以前,剛剛被大學錄取的徐玉玉,接到了一通詐騙電話,對方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騙走徐玉玉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報案后徐玉玉因情緒異常,導致心源性猝死,不幸離世。經臨沂市公安局法醫和兩名法醫學專家認定,徐玉玉的死亡原因與詐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今天上午9點,臨沂中院將進行宣判,等待7名被告的究竟是怎樣的懲罰?徐玉玉的悲劇畫上句號,而對于依然猖獗的電信詐騙活動,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去年8月,在收到南京郵電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徐玉玉接到一個電話,說當天是助學金發放最后一天,要求她20分鐘之內趕到自動存取款機進行操作。當時父親還沒下工回家,徐玉玉趕緊拿著學費銀行卡騎車去了最近的銀行,卡里存有一萬元學費,結果被騙。徐玉玉的父親徐連彬回憶,雖然父母安慰她說沒關系,但徐玉玉仍然懊惱不已,一直痛哭,要跟他連夜報警,“出了派出所門口走了不到三分鐘路,就在三輪車上歪倒了,我叫她不搭腔,下來一看我就哭,我找人抓緊時間打120。”
這起案件隨后成為最高檢和公安部聯合掛牌督辦案件。今年2月28日,案件經山東臨沂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確定了7名犯罪嫌疑人,移送到羅莊區人民檢察院,隨后報送到臨沂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徐玉玉案公訴人譚長志向記者介紹案件偵破的復雜性,“案子牽扯地域比較廣,嫌疑人是外地的,作案也在外地,而被害人是臨沂的,牽扯到公安的工作量很大。后期審查時,證據比較繁雜。”
公訴機關指控了7名被告,陳文輝涉嫌詐騙罪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其余6名被告涉嫌詐騙罪。法庭辯論結束后,陳文輝等7名被告人進行了最后陳述,均表示認罪悔罪。“對受害者一直心感不安。當時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后,心里確實很難受,所以一直心里不安,才到當地公安局投案自首,希望能爭取寬大處理。在外面有犯罪的,還是有在騙取其他受害人錢財的,希望能經過我們這件事情之后,不要再去騙取別人錢財。”
不管被告如何認罪悔罪,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7名被告人究竟會面臨怎樣的懲罰?徐玉玉案公訴人譚長志在接受央廣記者采訪時 分析 ,第一被告人涉嫌兩種罪名,一是涉嫌詐騙罪,另一個是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其余6個被告涉嫌詐騙罪。他們交叉結伙在海南海口市、江西新余市、廣西欽州市還有江西九江市四個犯罪場所,通過從網上購買非法獲取的高考信息、購房信息,主要以高考學生為詐騙對象,冒充教育局、財政局,以發放貧困學生助學金、以購房補貼為名實施詐騙活動。這個案子涉及詐騙金額特別大,高達56萬余元。撥打的詐騙電話2.3萬余次,屬于數額特別巨大、情節特別嚴重,并且造成一名高考大學生徐玉玉死亡,后果很嚴重。
徐玉玉案的教訓慘痛,本應該引發公眾的警惕,但也應該看到,即使過了已經整整一年的時間,仍然不時有人掉進電信詐騙的陷阱。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副教授朱巍認為,出現魔高一丈的現象,說明現行的網絡實名制仍有改進空間。“目前我國網絡實名制不是基于身份證號碼,而是基于手機號碼實名制。雖然有些城市100%地實現了手機實名制,但手機號碼的注冊人和使用者有時是分離的。這就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特別是銀行卡,銀行卡是實名的。有人會問如果用銀行卡實施詐騙,警方實施包括凍結、順藤摸瓜等辦法應該能找到犯罪分子,但為什么打擊力度還不夠?就是因為現在好多的銀行卡也不是實名的。有的人用自己的身份證辦了銀行卡號后,再把自己辦的卡高價轉讓給犯罪分子。倒買倒賣銀行卡、手機號的情況確實存在,如何落實網絡安全法,就要將電信實名制的落實提到最高等級位置。實名制是防止電信詐騙的基礎。”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都在線上線下通過不同渠道流轉,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我們的信息可能會被竊取、利用,從而方便給不法分子“精準詐騙”。徐玉玉一案即將告一段落,可是要防止悲劇不再重演,除了對騙子采取高壓態勢,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將是公眾、媒體、運營商、主管部門同時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