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東以服務質量差為理由,切斷了平臺和天天、圓通、EMS、德邦等快遞的服務接口,激起幾家快遞公司強烈反彈的同時,也引來了京城里大記者們的口誅筆伐。
《人民日報》率先指責京東不遵從市場規律。“市場就像大海,有其“自凈能力”。對于服務欠佳的企業,市場終究會作出自己的選擇。孰優孰劣,誰能笑到最后,判斷不妨交給市場。“
《檢察日報》也刊出相關評論,質疑京東京依靠電商平臺霸權、強迫商家“站隊”的嫌疑——強迫商家選擇京東滿意的快遞公司,否則不提供業務接口服務;也有強迫快遞企業“站隊”的嫌疑——選擇京東電商平臺,否則“拉黑”且踢出去。其所謂的“服務質量差”,可能不過是借口罷了。

緊接著,中青報也憤而發聲,怒斥京東擅自干預物流業界自由選擇“使賣家無法自由選擇第三方快遞服務,間接侵害了消費者權益”。

劉強東打著小算盤打擊和對手關系密切的快遞公司,順便繼續提高自己的物流份額,讓“未來只有京東一家物流企業”的夢想照進現實,沒成想引來了央媒質疑行為合法性,攤上了大事。
道理其實很簡單,商家考慮到成本、時效、便捷性等多種因素,使用哪家快遞公司發貨那是自己的自由,京東濫用渠道霸權,越俎代庖地給商家指定快遞企業,涉嫌侵犯商家的自主選擇權。在市場經濟時代,不管是電商平臺還是商家都要遵循自愿原則,不能利用強勢地位強簽不平等協議。
那么,京東為什么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封殺半個中國的快遞企業呢?從京東內部流出的一份新的快遞價格表暴露了原因。原來,京東8月1日在醞釀漲價!


京東如果今日對平臺的快遞企業極盡霸道之能事,那明日就能對平臺商家甚至消費者濫用同樣的平臺霸權,也難怪中央媒體這次集中出手警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