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節)及佛教(盂蘭盆會)的不斷融合
古時由于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
“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最初,“秋嘗”的日子并不確定,直到后來逐漸固定在農歷的七月十五前后,也就是立秋之后的第一個月圓的時候。此時,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于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的興盛發展史時期,杜牧曾在《江南春》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美句。
佛經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孝義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觀念熏陶的中國民眾的口味。使得本屬于佛教內部的佛臘日興起了盂蘭盆會,供佛及僧,祭祀亡靈,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并,并開始初步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
中元節則是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
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游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
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并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1、吃瀨粉
中元節吃什么?你不知道的飲食習俗在今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只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
2、蒸面羊中元節吃什么?你不知道的飲食習俗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毙鹿脿斍型暄蚝?,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3、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
祭祖: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
祭鬼: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于,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脫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
城隍出巡:城隍老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彩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
河燈度孤: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