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P.aeruginosa)或稱銅綠色假單胞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藥性強的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傷口感染較常見的一種細菌。能引起化膿性病變。感染后因膿汁和滲出液等病料呈綠色,故名。綠膿桿菌(P.aeruginosa)屬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膚、腸道和呼吸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
綠膿桿菌的學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當中的Pseudomo電鏡下的綠膿桿菌nas是由希臘語的pseudo及monas所組成,意即虛假的單元,是早期微生物學用作描述病菌的。而Aeruginosa則是銅綠(即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zhì)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又稱銅銹。化學式Cu2(OH)2CO3),正好表達了這種細菌所產(chǎn)生的青色色素。綠膿菌素的生物合成是以群體效應(yīng)來調(diào)控,就像充滿囊腫性纖維化病人肺部綠膿桿菌的生物膜一樣。
長約1.5~3.0×寬0.5~0.8um,g-。單在,成對或偶爾成短鏈,在肉湯培養(yǎng)物中可以看到長絲狀形態(tài)。菌體有1-3根鞭毛,運動活潑。無芽胞,能形成莢膜。易被普通染料著染,革蘭氏陰性。DNA中的G+C克分子為67.2%。
致病性
綠膿桿菌能產(chǎn)生多種致病物質(zhì),主要是內(nèi)毒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殺白組胞素等。其致病特點是引起繼發(fā)感染,多發(fā)生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大面積燒傷,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臨床上常見的有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中耳炎、腦膜炎、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敗血癥等。
免疫性
感染后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在抗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
本菌對化學藥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蘭氏陰性菌強大。1:2000的洗必太,度米芬和新潔爾滅,1:5000的消毒凈在5分鐘內(nèi)均可將其殺死。0.5-1%醋酸也可迅速使其死亡。有些菌株對磺胺,鏈霉素,氯霉素敏感,但極易產(chǎn)生耐藥性。青霉素對此菌無效,但慶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E,氨基甙類、第三和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哌酮、頭孢他定、頭孢匹羅、頭孢唑南等,后兩種為三線抗菌藥物,應(yīng)慎用)等抗生素作用較明顯,一些半合成的青霉素類抗生素,比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對綠膿桿菌也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其有效率約為80%。磷霉素對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以上的抗生素。聯(lián)合用藥可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綠膿桿菌是院內(nèi)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對預(yù)防感染有重要作用。由于綠膿桿菌菌型多,與毒力有關(guān)的物質(zhì)也有多種,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