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兒科副主任王春林在朋友圈里感嘆:“門診工作中遇到太多因盲目吃小公雞、三七、海參而錯過最佳干預時機的孩子。”
記者采訪時,王春林說,有個14歲的男孩身高158厘米,同齡的孩子平均身高要比這高11厘米。而原因竟然是吃了一年半的小公雞。
來自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項研究證實,孩子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其中春季(3~5月)長得最快,身高的生長速度是秋天的2~2.5倍。
在浙江,有幾個流傳很廣的長高偏方,里面最常出現(xiàn)的食材就是小公雞、三七、海參。對此,王春林持明確否定態(tài)度。昨天下午5點30分,王春林結(jié)束了一天的專家門診。就診時,家長都喜歡問:“我的孩子應該吃些什么才長得高?”
王春林則不斷強調(diào):不用特意吃什么,營養(yǎng)均衡就好了。
14歲,身高才158厘米的小肖,著實讓他媽媽著急。“前兩年他長高很多的,在班里還坐在后面幾排,怎么最近一年就一點不長了,現(xiàn)在坐在第一排。”
王春林看了看小肖的骨齡片,顯示骨骺已經(jīng)愈合,忍不住搖了搖頭。這種情況下想再長高一厘米都十分困難,孩子可能終身身高就這樣了。
小肖的媽媽后悔極了。原因是,兩年前,她聽朋友說起給孩子燉小公雞吃有助長高,就隔三差五地從菜場、農(nóng)村老家弄來小公雞,都是那種剛學會打鳴的,一周要為小肖燉上兩三只。
就這樣吃了整整一年半。那段時間,原本比同齡人要矮半個頭的小肖,一下子長了七八厘米但最近一年,小肖的身高停在158厘米不再長了。
為什么小公雞開始能讓小肖長個,爾后又沒用了呢?
王春林告訴記者,小公雞與三七、海參類似,能增加營養(yǎng)促進骨骼生長、促進生長發(fā)育,可總是吃這些“大補”的食品,性腺軸會提前啟動,第二性征提前出現(xiàn),“這就像拔苗助長,可能短時間內(nèi)身高躥了躥,但是壓縮了長高的整體時間。”王春林說,半年長5厘米,只長了2個半年,跟半年長3厘米,持續(xù)長4個半年,到底哪個長得更高,這筆賬家長要算清楚。
回憶起來,王春林的親弟弟也是這種偏方的受害者。
王春林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的身高和他一樣,170厘米,而老三身高165厘米。“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媽媽經(jīng)常在燉菜里面加上三七,給我們兄弟吃。”那也是王春林的母親打聽來的長高偏方。
可受害最深的還是年紀最小的弟弟。“當時我和大弟弟年紀只差1歲,差不多到了生長發(fā)育尾巴,影響顯然要小些。小弟弟比我小3歲,當時正好在發(fā)育階段,原本有更多長高的時間,因為常吃三七,結(jié)果骨骺提前閉合,失去了長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