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美容行業,經過過去二十年的飛速發展,到2019年可以說是接近了拐點。過去的二十年,是醫美行業“野蠻生長”的二十年,亂象叢生。而2018年,醫美市場總額不斷上漲的同時,醫美機構卻是哀鴻遍野。和樓市類似,在新經濟形勢下,醫美機構也即將經歷一輪洗牌時間。

如何在整體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掌握行業小趨勢。長遠來看,醫療美容行業的營銷是口碑。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普及,更加重了口碑傳播的影響范圍。那么如何打造醫療機構良好的口碑傳播呢?優質的服務是基礎與良好的效果是核心。
與傳統的醫療不同,病人到了三甲醫院看病,從來沒有要求過服務,甚至不問價格,只求看好病。但是求美者到了醫療美容機構,會考慮價格是否合適,會考慮服務是否周到,會考慮效果是否滿意。如果沒有領求美者滿意的服務和效果,那么最正面的口碑也不過是“某某機構的某某項目很便宜”,帶來的效果可能也只是低端消費項目的增量。這樣也就進入了惡性的口碑循環。久而久之,哪怕是對于最基本的肌膚問題的治療改善,也會被不斷要求打折。因為從本質上講,在消費者心里,醫療美容行業的“服務業”屬性無法改變。
醫療美容行業直接接觸顧客的都是醫療從業人員,想讓醫生或者護士事無巨細的提供服務,其實需要一個長期的服務意識培養的過程。舉個簡單的例子,生活美容院為客戶卸妝洗臉無微不至,但是醫生和護士是很難做到的。生活美容的服務體驗,是醫療美容機構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對于醫療機構的管理者來說,如何讓提升服務體驗任重道遠。

而相較于生美,醫美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效果,滿意的術后效果是口碑傳播的最佳素材。目前機構的主要獲客渠道已經從線下廣告,百度競價轉到各類三方平臺。大部分90后消費者會通過網絡搜索選擇項目,選擇醫生和機構。而他們重點關注的就是項目的治療效果。通過案例效果的分享,求美者可以看到機構和醫生能帶他們想要的甚至以前沒有想過的效果,那么價格對他們的考慮比重也會迅速降低,而他們也很容易成為口碑傳播途徑中的良性因素。
醫美行業過去的二十年,行業的技術發展,媒體監督,法律管制等方方面面是無法匹配行業發展的。導致很多假藥,黑整形,黑醫生橫行。時至今日,可以說醫美行業重歸常態發展,機構想要持久必需穩步前進,切忌投機取巧。但是,機構運營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機構為了獲利降低耗材成本,而使用水貨替代或者使用假貨。以最受大眾歡迎的醫美護膚項目水光針為例,市場上有很多水光疼痛感強、術后感染的客訴。這可能就是使用了假貨水光針頭導致,最終導致機構口碑下滑,得不償失。原本很好的建立跟求美者粘性的項目,反而成為了顧客流失的源頭。
未來是醫療美容常態發展的階段,穩步前進,夯實基礎,投機取巧便可獲取高額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好產品,好醫生,好服務,才能沉淀口碑, 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