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為了一個藝術展,愿意排隊三小時;有人為了一名藝術家,計劃一次境外旅游;有人為了一件藝術作品,重新規劃了家居格局。現如今的“藝術”已不僅限于美術課上的素描繪本,現如今的“藝術品”也不僅是拍賣行里的古董名畫,比起專業級的收藏與鑒賞,普羅大眾更追求“藝術氣息”帶來的賞心悅目。
2019年3月29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天貓發布《讓生活碰撞藝術——天貓藝術品線上消費趨勢報告》(下文簡稱CBNData《報告》),基于CBNData消費大數據,以線上藝術家原作、衍生品及周邊產品為主要研究范圍,以線上家居飾品品類消費者為研究對象,洞察藝術消費新興人群的消費特征,還原國民生活中的藝術審美走向。
在近年來國民生活日漸優渥,精神文化的消費需求日益強烈的大背景之下,不僅藝術場館及展覽活動應需增多,大眾藝術品消費時代也隨之開啟,“商品選擇豐富”的線上藝術品消費日趨受到青睞。
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
1)近兩年線上藝術家裝飾畫和擺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擺件增長尤其明顯;
2)梵高、莫奈、齊白石為2018線上藝術品消費市場TOP3人氣藝術家;
3)2018線上藝術家裝飾畫風格以簡約現代、新中式為主,圖案以植物、風景為熱門;
4)2018線上藝術家擺件材料以銅、黃銅最常見,PVC材料崛起;
5)2018年半數藝術品單件消費在300元內,千元以上占比逐年增長;
6)一二線城市是藝術品消費者主要聚集地,三四線城市消費力穩健增長;
7)85后、90后是線上藝術品消費主力,他們偏愛裝飾畫大于擺件;
8)90后、95后偏好西方畫派,最愛印象派和現代主義;80后、80前更愛國畫;
9)線上藝術品消費者中4成是重裝飾性的初級玩家,6成是重原創和藝術價值的進階玩家;
10)原創性、裝飾性、藝術品風格/流派是消費者選購藝術品時的前三項考量因素。
基于此,CBNData《報告》還給出線上藝術品消費市場的三大發展關鍵詞“電商化”“原創/IP衍生”“直播新零售”,以揭示“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化”的大勢所趨。
藝術品消費者圖鑒
①
獨當“藝”面的國風中年
▼
正如女人的衣柜永遠都少一件衣服,藝術愛好者的家里往往都少一件藝術品。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不僅能滿足大眾對藝術氣息的不斷尋求,同時也是家居生活設計感升級的必備元素之一。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85后、90后是線上藝術品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更偏愛裝飾畫;80后及80前,則更偏愛擺件。不過從繪畫的流派偏好上來看,90后與95后為伍,對西方畫派更顯偏愛;而80后、85后和80前,則都對國畫興趣濃厚。
在年逾30的80后書房中,擁有一件中式藝術品的不在少數。如韓美林的藝術品擺件《鼎》,便是一款采用線上藝術家擺件最常見的銅材料,所制成的中國風擺件作品。從商品材料到設計風格均迎合了線上主流藝術品消費者的喜好。
②
別具“藝”格的收藏家
▼
有“進階玩家”藝術愛好者,藝術消費市場中的“高級玩家”自然也不能缺席。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當前線上藝術品消費市場中,半數裝飾畫和擺件單件消費在300元以下,不過三年間中高價位段商品的銷量占比不斷提升。
尤其,千元以上藝術家簽名款、高端收藏款的消費增長,更能反映出大眾對藝術品消費力和品鑒力的升級。如以八十萬元在線上成交的陳逸青油畫《荷花》為例,作為2018年價格最高的藝術家單品,其藝術價值也顯而易見。
③
“藝”氣風發的小鎮青年
▼
相比之下,對藝術剛剛興起的“初級玩家”藝術品小白,更傾向于選擇親民價的藝術進行嘗試性購買。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從線上消費分布來看,一二線城市是藝術品消費者的聚集地,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的藝術品消費力也在穩健增長。線上平臺豐富多樣的藝術商品,以及廣泛的可選范圍,顯然更便于“小鎮青年”進行比較與選擇,同時還能在線上瀏覽邂逅新穎的藝術商品,成為了下線城市藝術建設的線上補給站。
此外,相較于“高級玩家”對藝術品收藏價值的講究,小白玩家對藝術品的裝飾性偏好更顯著,而價格親民又兼具裝飾性的PVC擺件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作為2018線上藝術家擺件的新晉熱門材質,PVC崛起的背后是賈曉鷗白夜童話系列的走紅,主打治愈路線的卡通擺件令人耳目一新,小尺寸“Lite版”的推出,進一步詮釋了藝術的輕松化與親民化嘗試。
未來,便隨著消費者藝術消費需求的日益崛起,藝術品電商將會成為新興藝術家的展示平臺,并進一步孕育多元化藝術風格;藝術外延將不斷拓寬,從家居生活品牌的藝術化、時尚化升級,到IP衍生藝術品產業日趨成熟;通過直播、新零售為線上消費者提供的深度互動消費體驗,將有效克服藝術品市場線上化的痛點。
最后,附上CBNData《報告》線上消費者趣味圖鑒:從城市來看,杭州藝術咖的藝術品消費超越廣深、實力躋身“一線”;成都、重慶的藝術消費氛圍強烈;消費實力派藝術咖廣布廣東省眾多城市。而從不同藝術流派愛好者們的“歌單”可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繪畫相配;看著國畫,聽著民謠民樂相得益彰;立體主義/野獸派擁躉熱衷嘻哈和電音。
當時尚、家居、潮流品牌
紛紛打著“以藝術之名”;
當國風、原創、藝術家周邊
為大眾所趨之若鶩;
當大促、滿減、包郵
不再成為“剁手”的關鍵;
這正是藝術以物化的“藝術品”形式
潤澤人們的日常感官與情緒,
藝術生活時代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