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北保定楊村的耿帥,估計鮮有人知。但說到“手工耿”這三個字,不少網友就能想到“腦瓜崩”、“雷神錘包”、“菜刀手機殼”等手工品。早在兩年前,耿帥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一個自制加特林機槍的視頻,獲得網友的一致好評;之后他又用焊接的方式將螺母、鐵片等金屬制作成“不銹鋼風車”、“大力金剛震耳撥浪鼓”等物品,深受網友喜愛:大家調侃他為“發明界的泥石流”。
在此之前,手工耿是一名普通的打工青年,不到18歲便從家里出來掙錢。在外漂泊的十余年里,他周轉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干過許多工種,裝水暖、砌房頂、賣手機……他曾笑稱自己就是城市的流動建設者。
這樣的日子枯燥,重復,在即將邁入三十歲門檻的時候,他決定改變“一眼望到頭”的壓抑生活,辭職回村,開始制作金屬手工藝品,“那時候有很多奇思妙想,迫不及待地想把腦子里各式各樣的東西付諸現實。”很快,手工耿賣出了自制的幾個螺母手鏈,他抱著以此為生的夢想,從此每天在家里敲敲打打。
手工耿的風格獨樹一幟,他不僅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還善于給自己的作品加幽默風趣的描述,在展示“腦瓜崩”的視頻中,他親自示范,用不銹鋼和彈簧制成的中指指套彈碎了一個玻璃水杯。他嚴肅地解說道:“朋友之間開玩笑,有些人因為身體素質原因,無法彈一個清脆悅耳的腦瓜崩,這個就能幫你鍛煉中指力量。”不少網友議論,“猛一看覺得有用,再看好像又沒用,繼續看似乎又有用。”于是,他制作的物品被一致稱為“無用良品”。
但很少有人認真詢問手工耿:這些物品并不能經常使用,那制作它們的意義何在。手工耿心中卻早已有了答案。
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陣子總有好奇的人和采訪者來家里拜訪,接待多了他覺著心煩,又無處發泄,忽然起意制作了一頂“靜靜帽”——用黑色的網紗遮住自己的頭,就這么待一會兒,“瞬間世界就安靜了,我自己時不時會用一下。”
將創意變成現實,并在中間傾注自己當下的感情,其意義就已超越物質本身,成為一份同時兼具精神價值的家當,象征著追求自由與美好的生活狀態。當手工耿用鉗子、銼刀等工具將鐵具彎曲、分割,再焊接成心中所想,這便是他最滿意的生活了。
家當,承載著財富積累,凝聚著家族情感,折射著人間冷暖。其背后是一個家族的興旺或衰敗史。如今,在數字經濟沖擊下,家當的形態和意義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
手工耿的家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棟房子、一輛車、一門手藝……而是他工作室里擺滿的“奇思妙想”;是他“無用良品”帶給眾人的歡樂;是他對“潮玩”的重新定義和追求;是凝聚了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制作過程;是在有用與無用之間增值的樂趣和體驗。
微眾銀行亦然。這家從服務到體驗全線上化、智能化的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只是一個存儲有價之物的地方,而是升級為一個既可以存儲有價值之物又可以連接無價情感的地方——既能維護家庭的無形數字資產,又能增添金融樂趣和美好生活體驗。
《我們的家當 All We Love》藝術展
微眾銀行積極踐行“普惠金融”,以服務連接用戶,不斷“讓更好發生”,正如手工耿的作品一樣,讓生活的美好不斷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