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得了頸椎病、肩周炎,還能瘦腰提臀。”從羅永浩直播間走出來的筋膜槍,在經過各大主播帶貨推薦后,成功走上健身圈的“神壇”,頗有出圈的趨勢。
從肌肉放松器材到可以瘦身治病的“神器”,筋膜槍的走紅帶著爭議,但也映射出大眾健康和健身意識的興起。
當運動健身逐漸走向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運動人群玩出了什么健身新套路?他們為何對直角肩、天鵝頸、少女背等局部塑形如此癡迷?運動健身的破圈式社交又有何新玩法?
“全民健身日”當天,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Keep發布《國民運動健康趨勢報告》(以下簡稱CBNData《報告》),從全民運動熱現象出發,解碼運動人群“新面相”,探究運動趨勢的“四有新風尚”。
全民運動正當時
體育鍛煉人數將達4.35億
根據《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3%的公眾認為身體健康是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大眾健康意識的覺醒推動著國民運動健身理念的升級。
政府一直在期間扮演著鼓勵者的角色。從政策引導,到體育賽事的舉辦支持,再到設立“全民健身日”等多種方式,激發大眾運動健身的積極性。
全民運動健身的推廣,使得健身館、游泳館、攀巖場等運動場和體育館蜂擁出現,為全民運動提供了場地支持。CBNData《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體育場地高達316.2萬個。
體育鍛煉人數和體育消費也在逐年增加。據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公開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將達 4.35億。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體育消費市場預計將達到1.5萬億。
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運動健身走向數字化升級。技術革新帶來了更豐富的運動場景,降低了運動的門檻,也為在疫情影響下的“宅家運動”提供了助力。
疫情期間,“宅家運動”引發熱議,借助線上直播、視頻課程等數字化運動手段,突破運動場景的時空限制,使得“宅家”群體可以通過運動app實現在特殊時期堅持運動。CBNData《報告》發現,疫情期間,運動健身app的月活規模是去年同期的1.9倍,使用時長為去年同期的2.5倍。
根據QuestMobile的《2020年新冠疫情洞察報告》,近期運動健身APP行業活躍用戶規模快速上漲至8928萬,同比接近100%。以Keep為例,疫情期間,Keep日活用戶規模上漲60%至613萬。
隨著全民抗疫的持續,健康觀念深入民眾心。根據CBNData&Keep調研數據,近八成人表示疫情后自己更重視也更愿意運動了。其中一線城市的運動活力最高,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的Keep運動指數位列全國運動城市排行榜前四。
嘗鮮式、高精專、全防護
細分群體運動姿勢大賞
全民運動健身的火熱下,不同細分群體的運動方式與運動偏好各有特點。運動健身不存在“適宜年齡”一說,從Z世代到銀發族,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有各自的運動樂趣和需求。
01
學生黨“嘗鮮式”健身
作為年輕群體的典型,學生黨們喜好“嘗鮮式”體驗不同的運動方式。
根據CBNData《報告》內容,學生黨人均運動項目達2.77個,高于其他群體。他們既熱愛“輕量”型的無器械健身、跳繩等運動,也對“硬核”類的攀巖、拳擊等運動有所嘗試。
02
白領群“高精專”式健身
以加班為常態的白領們在健身這件事上面臨更多時間、精力的限制。
數據顯示,近9成白領群每周會有加班情況,因此,他們在運動健身上呈現更高效、更精細、更專業的追求。CBNData《報告》發現,除了在公共場合和家中運動健身,白領群在選擇健身房的比例高于整體人群,希望借助專業器材和教練,達到更高效的運動目的。
03
銀發族“全防護”式健身
銀發族擁有更多的運動時間和更強的運動行動力,其運動頻率也遠高于學生黨和白領群。
CBNData《報告》顯示,54%的銀發族每周至少運動三次。隨著年齡增長,銀發族更加注重身體的防護,從運動前的熱身到運動中的防護以及運動后的拉伸,做到“全鏈路”防護,減少出現運動受傷的可能。
有針對、有陪伴、有借力、有共鳴
國民運動健康“四有”新風尚
全民運動熱潮不斷,細分群體的需求各有不同。大眾運動健身逐漸形成“有針對、有陪伴、有借力、有共鳴”的運動健身“四有新風尚”。
01
運動有針對:局部塑形需求激增
運動健身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據CBNData《報告》展示,大眾運動健身的第一要義在于強身健體,同時減肥塑形和體態調整也是重要關注點。
據Keep運動研究院數據顯示,近一年Keep參加操課人數的增速遠大于訓練、瑜伽、跑步等項目,有氧操、節奏燃脂、熱舞操等多樣操課為有不同減脂需求的人士提供了更直接的選擇。
隨著大眾審美多元化,瘦已經不是評判美丑的唯一因素,大眾對好身材的定義更多聚焦于身材勻稱、BMI正常、沒有贅肉等方面,因而對局部塑形的要求也更加強烈。
直角肩、斜方肌、少女背等“專業名詞”被津津樂道,出于不同體態的調整需求,燃脂、瘦腿、芭蕾、直角肩等多種針對性課程也受到消費者偏愛。
02
運動有陪伴:線上直播減少健身枯燥感
CBNData《報告》發現,自己健身太孤單、沒有教練監督和同伴激勵、沒有專業指導等原因,是大眾難以堅持運動的主要原因。
疫情防控期間,明星KOL、體育冠軍等通過線上直播為宅家運動的人群提供專業指導和陪伴,增加了大眾的參與感,也有助于促進運動人群堅持運動。
在日常的大眾運動中,近五成的運動人群選擇邊聽音樂邊運動,音樂的節奏感能夠激發堅持運動的欲望和樂趣,從Keep音樂類運動項目的用戶評論可以看出,運動人群在參加完音樂類運動項目后表示“運動效率翻倍”。
03
運動有助力:智能設備、科學代餐成新風潮
為實現科學運動,智能運動裝備已成為諸多健身人的標配。
CBNData《報告》指出,體重稱、智能手環、體脂稱是最受運動人群歡迎的智能設備。智能裝備通過數據監控來科學化指導運動,如Keep的動感單車能夠監測路程、時長、卡路里等數據,并根據用戶騎行水平來匹配課程內容,打通了運動的數字化升級。
除了硬件設備的輔助支持,科學代餐也成為一種運動新風潮。根據CBNData《報告》顯示,近七成運動人群進行運動以來飲食習慣有所改善。
運動人群深知“三分練,七分吃”的“真理”,飲食習慣不僅向“少油少鹽”轉變,也會以不同種類的代餐、輕食等來解決日常運動時吃什么的難題。
Keep運動研究院數據顯示,主食類代餐頗受大眾歡迎。同時,這種新“食”尚也逐漸從健身人群向外輻射,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選擇代餐來養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
04
運動有共鳴:美食、穿搭、愛豆+運動=破圈式社交
全民運動熱潮下,運動逐漸成為一種新社交方式。CBNData《報告》發現,超過70%的運動人群會分享運動記錄和成果,同時對運動相關話題的積極參與互動,有助于運動愛好者堅持運動,建立新的社交圈。
運動對社交價值的重構,除了運動本身帶來的話題與社交,還包括通過運動與其他標簽的組合來呈現運動愛好者的多樣面貌,實現破圈式社交,帶來運動美食、運動穿搭、飯圈女孩打卡等多樣化的運動話題。
健康意識的覺醒催生了國內的運動健身風潮,黑天鵝事件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全民健康觀念升級,后疫情時期的運動風潮勢必持續升溫。
從自發式、休閑化的大眾運動時代到智能化、多元化的數字健身時代,國民健身的場景和方式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得到拓展,運動作為一種大眾日常生活方式,也正在邁向科學、高效與豐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