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亮起,馬色麥壓下內心的澎湃,只剩下一個聲音“向前走”。身著親手參與設計的刺繡華服,馬色麥這位來自東鄉大山深處的繡娘,在中國最高時尚舞臺,向世界展現了屬于東鄉非遺的美。在千里之外的甘肅東鄉,馬色麥的丈夫和三個孩子一起圍著手機、緊張而興奮地看著直播,那個天天忙碌在灶臺的女人,此刻在聚光燈下優雅走秀,和專業模特并無二致,甜美靈動魅力無限。
創承非遺文化新生,指尖生花綻放國際時尚舞臺
中國國際時裝周2021春夏系列“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品牌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攜手中國時尚設計大師張肇達打造。本次公益秀由第69屆世界小姐中國代表總冠軍李珮姍與楊梅蘭、王惠、馬春艷、馬蘭花、馬色麥等6位東鄉繡娘攜手為大秀開場,中國首席名模毛楚玉、中國女子跳高冠軍胡麟鵬壓軸出演。特邀主持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禮儀指導,演員、“天才媽媽”公益項目宣傳大使張曉龍。
東鄉刺繡,是一個有著千年傳承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鄉繡娘,以勤樸的古風與精巧的刺繡詮釋著生活的熱情。
從2015年開始,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時裝設計師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原副主席張肇達先生便與婦基會牽手,一直在尋訪大山里最美的手工藝,以東西融合的創作追求,將這些東方文化符號進行國際化、時尚化設計。這一次,他來到東鄉和繡娘媽媽們一起創作,最終呈現出一場為愛高定的公益時裝秀,每一款獨具匠心的時裝,均有東鄉天才媽媽們一針一線的參與。
公益秀以“花好月圓”為主題,運用三大系列演繹人生中關乎愛與美好的三個重要階段——追尋、相戀、成婚。時尚設計師張肇達先生去到東鄉和繡娘媽媽們一起創作,最終呈現出一場為愛高定的公益時裝秀。60套服裝將鮮黃、翠綠、粉紅、姜黃、墨綠、青藍等富有民族印象的明艷色彩作為主色調,融合代表美好愿景的民族圖騰,再將東鄉繡娘以“平繡”、“彩繡”、“剁花”等民族工藝制作的傳統繡片,與現代感的電腦車花,針織提花,絲綢印花相結合,呈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民族化與時尚化的碰撞,將民族手工藝賦予了全新的表達。
刺繡帶來的生活底氣,東鄉繡娘繡出希望
楊梅蘭是參與此次國際時裝周“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秀的繡娘之一。在此之前“把家照顧好,把孩子看好”,幾乎是她全部的人生。轉變始于2018年,這一年,90后返鄉創業青年馬簫簫回到了家鄉東鄉縣,創立了“土本土刺繡工坊”,立志復興有著千年傳承的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鄉刺繡。這時,楊梅蘭向家人承諾不會因為刺繡工作耽誤做家務,如愿進入了繡坊。剛開始,楊梅蘭刺繡手速很慢,掙得不多,但她依舊欣喜道:“我不再是只會做家務的主婦,我也能自己掙錢”。
2018年11月,楊梅蘭受邀前往廣東佛山參加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舉辦的“愛在東鄉”慈善之夜活動中表演刺繡。這是她第一次乘坐飛機,第一次見到東鄉外的世界,今年10月,楊梅蘭第二次坐飛機前往北京,在在為愛高定的公益時裝秀,她身著自己參與設計的刺繡時裝,登上了中國時尚最高殿堂,展示了她和東鄉民族的驕傲。
在國際時裝周“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秀舞臺上,還有一位穿著明艷時尚刺繡禮服的模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東鄉繡娘馬色麥,為了這次走秀,馬色麥經過了密集的專業演出培訓,舞臺上的她自信靚麗,幾乎看不出是來自于大山深處。馬色麥今年35歲,自從出嫁以后就擔負起了家庭“女主人”的責任,照顧三個孩子,再沒外出打過工。對于外面的世界,她也有過向往,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走出去并不容易。
2018年,馬色麥聽說了碧桂園幫扶東鄉刺繡培訓班開班的消息,十分動心。一直以來,她掌握的刺繡針法都比較簡單,想到哪繡到哪,這也讓她很好奇刺繡還可以怎樣做得更好。參與培訓后,馬色麥得到了系統的學習,一個月最多能賺2000元。她非常感慨,“東鄉刺繡讓我們對未來有了向往,也有了生活的底氣”。
公益項目攜手非遺傳承傳統刺繡對話世界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聯手國強公益基金會等各方資源,合力打造“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品牌。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公益品牌計劃建立“天才媽媽東鄉刺繡”樞紐,聚合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聯動當地所有刺繡工坊和合作社,通過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合作社的現代公共性特征,慢慢影響繡娘的觀念和行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成為強勁的新勢力;通過公益、商業品牌、時尚設計等各方資源注入并形成合力,讓非遺產品成為地方的支柱產業和名片,打造新維度的供求循環。
建立項目專業智庫,“天才媽媽東鄉刺繡研發中心”,廣泛動員和依靠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助力項目發展。依托碧桂園在甘肅東鄉捐建的國強職業技術學院,匯集中國當代優秀的時尚設計大師、刺繡大師、時尚專家與學者,對東鄉刺繡以及其它刺繡工藝進行創承性的梳理、研究、保護、傳承。研發專業課程,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刺繡文化與藝術交流中心、教育培訓中心,輻射帶動國內刺繡行業的發展。
同時努力拓展“非遺+”模式,讓公益品牌產生“漣漪”效應。依托城市社區中秀資源,打造以社區女性就業服務為主的非遺手工藝體驗工坊,促進增值效應。借力產業數字化,讓“貨”比人先一步走出大山,促進經濟內循環,助力脫貧防貧。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積極探索更多互聯網公益創新及產業扶貧的新路徑,讓傳統手工藝及鄉村好貨走進千家萬戶,形成更有活力的消費增長點。
為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非遺從業女性居家就業,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積極探索婦女扶貧與文化扶貧相結合的公益模式,在“彝繡工坊”、“女性文創扶貧”等助力貧困女性手工藝者發展公益項目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天才媽媽”項目,扶持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非遺帶頭人,帶動低收入手工藝女性改善生活狀況,提高她們的家庭和社會地位的同時創承非遺文化新生,綻放鄉村振興她力量!目前項目累計在10家夢想工坊、2家非遺體驗中心,輻射帶動3000多名手工藝婦女受益。
2018年至今,婦基會聯動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東鄉縣落地1個東鄉刺繡產業樞紐;聯合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開展東鄉刺繡設計合作;碧家公司和東鄉土本土刺繡作社合作,共同推動東鄉刺繡產業,截至目前,已采購、幫銷9萬余件刺繡產品,總價值200萬余元。公益力量、前沿時尚藝術與現代產業運營力量的注入,正在賦予非遺產業強大的生命力,不僅讓東鄉刺繡逐步走出東鄉,也讓東鄉婦女告別貧苦的“女兒的命”,走向美好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