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毛衫產業發展瓶頸,發現中國毛衫原創力量

起源
遠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便出現了手編毛針織服裝。
1589年,英國人威廉·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啟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搖針織機,開始了機器編織毛針織服裝的歷史。
我國用針織橫機生產毛衫服裝已有近百年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自80年代以來,我國的毛衫產業發展迅猛,在設計、生產工藝、技術與設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

發展
羊毛和羊毛織物具有優越的服用性能,如保暖、吸濕、透氣、柔軟、延展、懸垂、貼身、舒適等性能都較強,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其在整個服裝領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自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毛針織服裝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世界毛衫產業大國。
各地崛起了一批毛針織產業集聚的毛衫名鎮,如濮院、大朗、海陽、洪合、橫扇等,也涌現出了一批毛針織服裝品牌,如鄂爾多斯、鹿王、珍貝、淺秋、羱羊等。
近幾年來,隨著消費升級和時尚更迭,人們對著裝的品質和個性要求越來越高,毛衫產業技術裝備不斷升級,產品設計也不斷向時尚化、個性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但我們離毛衫產業強國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瓶頸
當前制約我國毛衫產業發展瓶頸主要有:
人才匱乏:
毛衫企業大都集聚于各毛衫小鎮,正規院校畢業大學生不愿到相對偏僻的毛衫小鎮工作,毛衫行業的專業人才培養,大都是依靠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在實踐中邊學邊練摸索成長起來的。
由此造成毛衫行業就業人員整體上的低學歷,中高級人才短缺,尤其是設計與管理人才相當匱乏,從而制約了毛針織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管理薄弱:
毛衫行業創業門檻比較低,又大都屬于中小企業甚至家庭作坊,造成毛衫企業無論是老板、管理人員以及員工整體學歷與素質偏低。
也因此導致企業缺乏中高級管理人才,企業現代治理能力低,管理系統不完善,多數企業依然處在家庭作坊或家族式管理狀態,難以適應產業升級與市場變化的需要。
設計滯后:
不可否認,近10年來,毛衫產業在設計創新與毛衫時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
但由于多數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設計投入不足、設計人才匱乏,導致毛衫企業創新能力薄弱,設計水平較低,還遠跟不上時尚潮流與市場變化的步伐。
更嚴峻的是,依然有大量中小企業壓根就沒有真正的設計能力,完全跟著市場的節拍跑,依靠抄板和仿版在市場的夾縫之中艱難生存。設計已經成為制約毛衫產業發展最大的短板。
缺少知名品牌:
老實說,毛衫行業大大小小的品牌也不算少,但真正具有鮮明個性和突出競爭力的品牌卻少之又少。
就拿某老字號品牌來說,雖然其品牌的知名度可謂家喻戶曉,也布局了線上線下的全渠道銷售網絡,但無論是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產品設計都缺乏獨特的個性與特色,充其量說依然停留在傳統思維主導的“賣產品”的階段,尚未真正進入到品牌運營階段。
品牌建設是一個包括品牌決策、品牌價值、品牌形象、品牌傳播、品牌體驗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系統,毛針織服裝品牌與全品類服裝品牌相比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出路
毛衫產業路在何方?毛衫企業何去何從?
引進優秀人才,提高團隊素質: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寶貴的資源,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
毛衫企業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廣開門路,優化環境,完善機制,建設引、育、用、激、留人才機制,大力引進設計、管理、技術、營銷等各類優秀人才,打造素質過硬、結構合理、務實高效的管理團隊與員工隊伍。
提高原創意識,提升設計能力:
"渠道為王"成歷史,"產品為王"時代已至。對于毛衫品牌來說,設計是產品的靈魂。
隨著毛衫產業鏈的成熟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產品設計已經成為毛衫企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毛衫企業應不遺余力地聚焦在產品研發上,不斷強化自身的原創設計能力,以用戶為中心,展開產品設計研發工作,通過系統化創新設計推出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產品,為客戶帶來卓越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