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廷大學始于1966年,前身為西澳科技學院(WAIT)。在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科廷大學被譽為全球前1%的頂尖高校。科廷大學的時尚研究專業設立于2001年,是設計與建筑環境學院的設計學本科中的的核心專業之一。
科廷大學時尚設計本科課程旨在鼓勵創新的設計方法、實踐能力和行業專長。通過本專業獲得的技能、知識以及人脈,可為進入時尚行業工作的畢業生提供豐富的機會。在以實踐為主導的研究中,學生能將理論知識和文化認識有機結合,深入地探究服飾與人之間的關系。科廷大學的時尚設計專業,以對全球性問題的前瞻性思維而聞名,如可持續性設計和時尚的數字未來等議題。學生最終將獨立完成一組達到向業界展示水平的一系列設計,作為畢業作品集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廷大學時尚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享譽業界,在國際時尚藝術競賽中多次入選決賽并獲得重要獎項。在最近的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漢帛獎(HempelAward)中,科廷大學的畢業生獲得了第三名的優秀成績。在知名跨國時尚企業中,也不乏科廷畢業生的身影,如Thom Browne, Salvatore Ferragamo, Boy London, FILA Fusion, SEMIR Group, Comme de Garcon 和 Karl Lagerfeld 等。
今年五月,十位來自科廷大學的學生設計師將以極具創新性的虛擬展覽形式,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展示他們的作品,他們是:
? Bryan Bekker-Smith
? Danna Checksfield
? Emily Cooper
? Blake Harding
? Ana Krsmanovic
? Celine Lee
? Anja Muecke
? Ciara Pedrotta-Parsons
? Wade Platell
? Abbey Telfer
圍繞 "智能變革 "這一主題,科廷大學的展示將關注于文化、藝術、時尚和技術之間的融合。作品展示了智能思維、材料和技術的創新應用,旨在關注面相未來的設計。其中的視頻短片,將審視設計師的設計實踐,及其對時尚趨勢提供的全新靈感。
設計師們對 "智能變革 "這一主題的回應是多樣化和獨特的,通過對材料與面料的創新性應用,他們的作品關注了一系列有趣的議題:從可持續設計的融合、到通過輪廓和服飾結構來挑戰性別準則,構成了這一系列擲地有聲的原創作品合集。
本次作品將通過數字虛擬形式呈現,這一視頻短片是專門為中國國際大學生時尚周定制創作的。短片的主角是一位講英語的模特和一位講中文的模特,他們在短信中分享了一個新的智能手機APP。這個APP將照片和圖像轉化為科廷大學十位學生設計師的時裝作品系列,并以視頻形式展示了每個作品系列。最后,這一短片將以數字T臺秀的形式結束。
隨著對性別、性和可持續議題的討論在時尚領域被推向前沿,用性別來標記服裝的老舊觀念顯得問題重重。當時尚被性別區分后,通過服裝的自我表達便受到了限制,并將一部分不愿受性別限制的人群拒之門外。在這一數字秀場上,幾位設計師通過他們的作品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創意性的探索。
Blake Harding的作品系列在服裝上平衡了規則性和隨機性,表達了一種對于保守主義男性服飾和習慣的對立,并將五十年代的造型靈感帶入現代語境。五十年代所流行的歐普藝術,是一種深遠地影響了剪裁和紡織的表現性藝術形式,它發掘并強化了新的藝術沖突。這些創意整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情感、連接和表達的升華;在摩登男性服飾中創造了隱喻式的視覺沖擊。
同樣,Wade Platell的《海市蜃樓》系列以一種新的“雙重性別”風格出發,設計了艷麗的休閑服系列。靈感來源自海灘和沙漠度假區,這一作品深受“性別不拘束”文化以及創新時尚設計的交互影響。他的系列作品將典型的男性服裝結構顛覆為女性形式,通過紋樣制作,采用柔軟且有質感的材料,代表女性主義的內涵。這種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對比沖擊,向未來時尚傳達了一條強烈信息,服裝將告別性別限制,迎來脫離性別框架的審美體驗。
當下許多年輕人正在向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方式進行轉變。幾位設計師在他們的系列作品中使用了天然染料,這些利于環保的染色技術既不包含有害的化學物質,又富有變化,將個性化和獨特外觀發揮到了極致。
Celine的作品《婚禮之國》探究了服飾、地方與回憶之間的美妙聯系,探索了多種可持續設計嘗試。這一系列作品采用了牛油果染色的斜紋裁絲緞,經過沸煮的牛油果皮和果核,釋放出粉紅色的天然染料。她使用了一種混色浸染技術,創造出一種分層的深度效果,從裙底向上漸變。這位設計師還研究了一項創造織物的全新環保方法,通過將薄紗懸浮在過飽和的溶液中,在婚服的薄紗上生長出硫酸鋁鉀晶體。每顆水晶都有獨特的形狀,并且可以生物降解,可持續性地替代了傳統的亮片和珠子裝飾。
Danna Checksfield的作品,是一個環保主題的定制晚禮服和婚紗系列,結合絲綢和棉麻的自然品質,每一件服飾都在自然扎染的配色中加入了手工元素。這一作品,可以看做是她的地盤獻給你的禮物,天然的染色過程為該系列中的每件服飾賦予了感知力。這種“慢技術”的回歸,為最終的成品帶來了對植物、染色和手工制作過程的記憶。通過對于"慢造型"(Bide 2017)的實踐,讓服飾的記憶得以顯現,并上升到了感知意義的層次。
今天,人們對傳統技術和產品重新產生了興趣,它們以新的角度和新的功能重新回到了當代社會。幾位科廷大學的畢業生設計師業已擁抱傳統技術的回歸,如褶皺、編織、針織和手工刺繡,并在他們的作品中踐行了這種強調手工藝、原創性、豐富質地和敘事性的手法。
在Bryan Bekker-Smith 的作品中,設計師運用了多種傳統技法,如手工編織和手工刺繡,每一種技法都包含了其象征的文化意義和理想。通過創新思維的使用,Bryan能夠以全新的方式對它們進行應用,帶入全新的使用場景。這種做法,是對傳統象征意義和理想的挑戰。
無獨有偶,Ciara Pedrotta-Parsons 的作品以澳大利亞的農業生活為中心,交匯于在文化藝術和時尚之間,穿插運用新舊技術。她的作品特別關注傳統材料的創新及另類應用,以及傳統技法的采納,如針織羊毛和打褶的有機絲綢等。
此外,一些年輕的設計師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來創造零浪費時尚的系列作品,旨在追求未來的可持續時尚。這些非常規的系列作品中,服裝和面料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慢時尚”藝術理念。
Anja Muecke 的系列作品,探究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家庭之間的懷舊回憶。該系列中的每件衣服都是由她自己家中的材料、以及從陌生人手上淘來的二手面料制成,以進一步加強家庭生活之間的聯系。Anja 在設計中踐行了零浪費時尚的做法,以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每件衣服都可以再次拆分,并可輕松設計成新的服飾,這種理念賦予了作品無限的生命,同時避免了材料的浪費。
同樣地,Emily Coopers的系列作品《連接性》,強調了相互連接的元素,以及整體性的功能設計。在考量到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后,Emily 轉向了使用生活中的可替代材料,如安全帶織帶、窗簾襯里、鉸鏈、轉環和紐扣等。她熱衷于回收廢舊廣告宣傳頁和織物材料,甚至包括如電路板和引信盒,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升級改造,得以運用在這一令人驚艷的獨立作品中。
Ana Krsmanovic的《房屋代管》系列作品,也是通過踐行回收改造和零浪費時尚,創造獨特和個性化的服裝,追求可持續時尚的未來。她將各種家庭用品和紡織品制作成服裝,挖掘非常規紡織品被應用在身體上的樂趣,闡述家庭用品背后的懷舊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