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設計教育論壇暨時尚設計人才峰會”在深圳市木星美術館舉行。該活動針對國際時尚產業趨勢、設計交叉學科研究、時尚設計教育融合發展、時尚人才職業規劃洞察等多維度進行深度的產教融合研討。
設計教育論壇暨時尚設計人才峰會,由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深圳市服裝設計協會、深圳影兒時尚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深圳市福田區人才工作局、深圳市福田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深圳市木星美術館支持。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社會發展的模式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為標志的數字技術革命,在宏觀上改變了社會政治、經濟和組織等結構,數字化技術與全新商業模式的相互作用,產業價值鏈體系不斷重構,外部環境的變化呈現出快速性和不確定性,數字化對時尚設計人才的生態構建有著深遠的影響。
設計教育論壇的主題聚焦時尚設計教育的當下與未來
設計教育論壇的上半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服裝設計協會主席吳洪教授主持。知名設計院校專家教授們圍繞主題“時尚設計教育的當下與未來”,從時尚本質、國際時尚體系、東方文化魅力對于世界品牌的吸引力、時尚+科技的交叉學科設計管理系統、重構時尚生態體系的人才培養與產業結合角度,來探討當下與未來的時尚設計教育話題。
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肖文陵以“眺望-時尚的盡頭”為題,他提出:“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非標準化生產方式的日益成熟、平民化思潮的不斷深化、地域性文化和亞文化的再度復興,致使國際時尚體系的級位日趨模糊并漸已瓦解,國際時尚之都趨于衰落,創新之都將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崛起,隨著國際時尚體系的日趨衰落,為世界各地、尤其是時尚體系下游地區、國家和民族的時尚文化創新帶來了無限生機”;肖文陵指出:基于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方式而形成的現代意義的時尚,時尚體系以及時尚設計,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即使標準化大批量機器生產方仍是主流,因為,我們已經邁入了阿爾文·托夫勒在上個世紀所預言的那個的新世界。
中國美術學院服裝系主任陶音的演講主題是“東方設計之于全球價值——中國獨立設計師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探索”,她介紹了在產教融合方面的課題研究,提出要培養全能類的人才還是要做專項類的人才的問題,她表示:設計師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特質,他很難成為全能的人,這么多能力當中,覺得協同創新的能力對年輕一代最重要。同時,她認為:Z世代的年輕人,出生就是自帶文化自信的,年輕人自己發自內心的一種驅動力可以看到,對于整個世界設計風格的貢獻,包括我們的文化魅力對于世界品牌的吸引力,我們自己中國品牌具有獨特的文化的DNA,以及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對于全球品牌的拓展性,一定是未來可期的。
在智能化的當下,設計也可以與科技結合做許多實用性的產品。香港理工大學李鸝教授以“‘時尚+科技’的思考與探索”為題,圍繞以人為本、創造價值、跨學科三方面,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學科背景來看服裝,來教服裝,來從事服裝領域的研究;她表示:服裝設計應用在更廣泛的大設計里面,以設計為主的交叉學科,設計思想是一個管理系統,但是它是具有創意的管理系統,學設計的人未必就有創意,學工程的人未必就沒有創意,但是如何將創意用在里面來生產出來經濟的價值,這是今后需要探索的。
大連工業大學服裝設計學院院長丁瑋以“新文科背景下智能服裝設計與教育策略研究”探討DPX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策略。她指出“智能時代,我們不僅要有這樣美學的理解,更應該把多元化的東西比如技術、管理、市場等等疊加起來,從一個生態的體系下理解設計……設計領域能夠為整個的社會的發展能夠做出更多的貢獻,需要我們設計有更多元化的、更生態化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有更好的設計結果。未來要從設計學的角度,來重構時尚生態體系,從改良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的福祉,這才是作為設計師最應該做的事情。”
吳洪教授總結到:談到藝術的終結,我們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很多的理論家都關注我們設計的終結,這種終結我認為就是我們傳統意義的藝術和傳統意義的設計將會終結。而新的叫設計的終結與再生,這種再生就是我們要用現代社會發展的觀念、技術方法和手段來解決我們新的問題。
時尚設計人才峰會探討“數字化時代時尚設計人才的生態構建”
當今世界競爭的是人才的競爭。時尚創意人才貯備、培育是推動時尚文化與產業研發、設計、營銷等經濟活動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基礎,是產業支撐體系建設的核心要素。時尚設計人才峰會,時尚教育專家、時尚評論人、設計師則圍繞“數字化時代時尚設計人才的生態構建”主題進行探討,深圳衛視財經頻道劉思繹女士主持了峰會。
在主題演講環節,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羅瑩教授以“灣區背景下時尚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為題,介紹了深圳大學的在時尚設計人才教育方面的歷史和創新,面對數字化時代,在人才培養方面也面臨著很多挑戰;羅瑩提出:從教學上鼓勵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比如從課題的角度與深圳大學的材料學院、自動化學院去做項目上的合作;進行跨專業和打破專業壁壘的工作,培養復合型的人才,通過課程的一些項目課程讓學生能夠去更好地適應企業和大灣區人才的需求。
跨專業學科也要考慮“度”的問題,北京大學現代廣告研究所祝帥教授就提出了新的思考,他以“新文科背景下‘工科設計’與‘藝術設計’關系思辨——基于‘學科間性’的思考”為題,指出:“如果過分強調了藝術學的工科屬性,卻忽視了設計作為一門藝術,作為一種審美的本質問題的話,這樣的設計學可能就偏離了初心,就偏離了設計學作為藝術學學科門類下一門學科的初心。”他建議“希望吸引大家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這個時代成為趨勢的背景下,能夠呵護設計學的學科特性,通過藝術學的一些本質和專業核心知識,對工科的設計學提供一些審美支持和能力制衡”。
行業發生巨變,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時尚人才?時尚商業培訓導師、時尚評論人、冷蕓時尚圈創始人冷蕓以“如何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快速創新要求,為發生巨變的產業形態匹配合適的人才”為題,從數字化、快速創新、人才發展三個方面,預測未來需要幾種設計師:一是科技概念型的設計師,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賣貨,是為了創新,為了給后面下層的創意型設計師和大眾設計師,激發他們的技術應用;二是藝術概念型的設計師,這類設計師可能更多的是傳統工藝的守護者,他的作品也許不適合賣,但是非常適合出現在博物館、傳承的地方;三是虛擬服裝設計師,是隨著虛擬世界比如說游戲而出現的;再接著就是大眾設計師,給大眾消費者做衣服的設計師。但是這類設計師在AI設計技術的背景下肯定還是需要存在,但是數量不需要那么多。回到教育,現在我們有大學和職業學校,我認為職業學校就可以完成大眾設計師的教育,而大部分的院校可能要做的是創意型設計師和概念型設計師的培養。建議同學們在保留對科技關注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傳統文化,兩條腿一起走路,你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直播的盛行給時尚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陳燕琳教授以“未來之思,教育之維——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可能性探討”為題指出,因為智能數據賦能零售的新業態的誕生,產生了電商市場平臺的增長,拉動服裝消費,給服裝行業的困境開了一扇窗,這扇窗是未來服裝行業一個新的希望,并對此提出,未來的服裝設計教育應該是,洞察行業的需求、專業定位的精準、理性設計的思維、感性審美的品位、項目教學的實踐、學科跨界的交叉、互動迭代的創新、堅守學院的特色,這是我們服裝教育未來堅守的原則。
浙江大學孫守遷教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創新設計的未來”為題做了主題演講。他介紹了人工智能在服裝方面的應用,孫教授指出,未來設計的聚焦點可能不僅僅是科學藝術交叉的位置,而是和產業三者的融合。未來服裝界的生態圈發展的增長值在哪里,可能大數據很好的支撐了我們的未來。盲人的眼鏡也好,達芬奇手術刀也好,都是信息物理融合的結果,這些都是考慮了人類信息物理,三元世界成了我們未來發展的增量。也許未來的趨勢,服裝界也越來越往三元世界的方向走,未來新的服裝界、新的年輕設計師可能會在三元世界的融合上面新一代的服裝,我也很關注這一點。
圓桌會議,暢聊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
在數字化時代,整個行業價值體系都在不斷重構當中。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呈現出非常快速化和不確定性,數字化同樣對時尚設計人才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當天的圓桌會議,邀請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羅瑩副院長,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陳燕琳教授,大連輕工業大學服裝學院院長丁瑋教授,深圳凱信時裝有限公司電商總監孫嘉浩,深圳市漢德威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苑欣,維歐藝術聯盟聯合創始人、集團副總裁黃明暉,祉璇國際創始人&CEO包英丹共同探討“數字化對時尚設計人才的生態構建”,就“C2M的直播供應鏈對時尚設計人才培養的啟示”、“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運營、數字化渠道與數字化營銷的“新常態”下,如何培養新型復合人才”、“智能化時代使時尚行業職業模式更多元,設計師如何做好職業規劃”等議題進行深度探討,旨在從市場角度,對產業、人才、教育等多維度,聚焦分析時尚設計人才生態構建及發展策略。
孫嘉浩介紹,過去傳統服裝行業它一般整個行業鏈是線性的,但是現在它是碎片化的,通過直播行業可以跟供應鏈去取得聯系,以前服裝行業的門檻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因為主要還是核心在于渠道這一塊,但目前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自己就能夠占據一塊流量,占據自己的客群,就可以做一個品牌出來。
盧苑欣指出,直播時代,時尚產業發生了很多變化,催生出DTC品牌,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IP,這些品牌天然帶有互聯網的基因,獲客成本很低,時尚人才可以開創自己的不一樣屬性的品牌。
相對于時尚產業發生的巨變,目前的設計教學設置還比較單一,羅瑩建議在專業方面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讓學生在幾個專業之中去進行跨專業、復合型的人才培養,來配合企業和服裝業的人才需求。
而對于現今產業的高轉化率要求,陳燕琳表示,專業方面,有的學校可以單獨設營銷專業方向;另一方面從設計師的角度要融入商業的意識,這個對設計師的未來就業、職業規劃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
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海外設計師和留學生回國,黃明暉從機構的角度指出,設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商業的環境,通過與海外時尚企業的合作,用項目的形式帶領著海歸設計師和留學生去創作,通過有學術人士的指導,有商業人士的指導,最后得出來的產品會更適用于在品牌企業里面應用。
包英丹則指出,在當下環保可持續性設計、循環利用以及碳中和的大前提下,設計師應該開拓一個眼界,不光要專注于你自己領域的本身,更應該有一個綜合技能的創作。她表示:“在設計的時候,就能考慮到哪種面料用哪種手工工藝,或者哪種染織,或者是編織方式來制作之后的,與產業鏈每個環節進行配套,能結合所長,根植本土設計。”
深圳是設計之都、創新之城,時尚產業作為深圳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通過此次“設計教育論壇暨時尚設計人才峰會”,從產業、教育、生態等各個方面,對時尚行業發生的痛點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期望以此能為灣區設計乃至全球設計新銳賦能,構建起數字化時代時尚設計人才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