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時候是沒有椅子的,人們通常席地而坐。在《詩經》中“椅”字的記載是這樣的:“其桐其椅”,其中“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椅子這種叫法最早是源于唐代的,而椅子的具體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的形狀,但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胡床”。
因此這個時期的坐具上面反映的基本上是我們的古人對于自然界的直接反映,更多的是從如何更好地生存,更好地適應自然方面來進行的。這時候我們的坐具上主要承載的是自然文化。對當時椅子風格影響更大的是文化因素。明朝特殊的文化環境,實行殘酷的特務統治,使得人人自危,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高峰。社會環境殘酷,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種深深的無力感,使得明代文人士大夫認為在傳統藝術和工藝創作中,人才是自由的,人性才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表現。明式家具之造型完美、格調典雅、裝飾得體、工藝技術精良,是歷史上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因此,論及椅的起源,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胡床最開始并沒有靠背,唐代開始有靠背。胡床最早出現在漢代于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其盛行。椅子的名字雖然出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家具,但它還沒有完全從床的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然很普遍。椅子的形態、風格造成影響的文化也基本上是人文層面與宗教層面的文化。自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后,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科學對椅子產生的影響也顯著起來,比如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機工程學的引入就極大改變了椅子的形態,舒適程度大大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椅子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體、擺設,不僅,而是附著著而坐與垂足而坐是椅子風格發展變化進程中最顯著的兩種特征。
明式家具繼承了宋元的優秀成果。明代中期以后,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空前繁榮,市民文化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家具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動。縱觀中國從席地而坐的坐具到垂足而坐的椅子這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除了明式椅子有樸素的人機工學觀念意外,其余基本上是近乎垂直的直背,坐上去并不舒服。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人們寧愿放棄對于舒適性的追求這一人類的自然本性。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看來更多的是人文性的、宗教性的內容,相對缺乏今天看來的科學性的內容。人文性的內容比如是儒法道等諸子百家等內容,宗教性的比如是佛教、伊斯蘭教、土生土長的道教等,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并不發達,統治階層所關注的知識也基本上局限于人文層面,在選拔人才上也是以人文學科知識為主,抑制了科學的發展。同時認為技術是“奇巧淫技”,也抑制其發展,從國家層面大的框架內奠定了以人文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