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小說,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將房思琪的悲慘遭遇公之于眾。書中,13 歲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李國華長期性侵,這段經歷如同一把利刃,不僅刺痛了房思琪的人生,更劃開了社會的一道黑暗傷口。令人痛心的是,這并非虛構,而是作者林奕含根據自身真實經歷改編,林奕含最終也因不堪痛苦,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徒留這震撼人心的文字,讓后人去反思。
李國華,本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長,卻披著為人師表的外衣,行著禽獸不如的勾當。他利用房思琪對文學的熱愛與信任,以補課之名,將罪惡之手伸向了無辜少女。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房思琪遭受了身心的雙重折磨,她的靈魂被扭曲,人生被徹底摧毀。這一事件,無疑是對師德的極度褻瀆,是對人性底線的瘋狂踐踏。
這一事件背后,是沉重的社會現實。在傳統觀念里,性是隱秘且羞恥的話題。當房思琪試圖向母親隱晦提及性教育時,母親那句 “性教育是留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如同冰冷的一盆水,澆滅了她求救的希望。當她小心翼翼地說學校有女生和老師戀愛,母親又斥責女生 “這么小,就這么賤”。如此種種,讓房思琪在遭受侵害后,將痛苦深埋心底,因為她害怕遭受社會異樣的眼光,害怕被指責、被唾棄。在社會的認知里,受害者往往被污名化,仿佛她們才是過錯方,這種畸形的觀念,無疑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也成為許多罪惡得以隱藏的幫兇。
房思琪的高自尊,同樣成為她無法掙脫痛苦的枷鎖。她曾在作文中寫道對誠實的理解,可當面對李國華第一次丑陋、骯臟的猥褻時,她崇拜的文學、美好的幻想瞬間破碎。她覺得自己無比骯臟,自尊不允許她將此事說出口。她試圖把李國華的強暴理解為一種愛,以此來麻痹自己,在畸形的 “愛” 中苦苦掙扎。然而,這種自我催眠并未換來解脫,反而讓李國華變本加厲,她的世界愈發黑暗。
房思琪事件絕非個例,它是社會之殤。在現實生活中,或許還有許多 “房思琪” 在黑暗中默默哭泣,求助無門。要避免此類悲劇重演,社會需要深刻反思并做出改變。首先,性教育必須得到重視,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懂得保護自己,也明白尊重他人。其次,整個社會應摒棄對受害者的偏見,當此類事件發生時,給予受害者的應是理解、支持與幫助,而非指責。法律也應持續完善,加大對性侵等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讓罪惡不敢輕易滋生。
房思琪事件如警鐘長鳴,提醒著我們,要時刻關注那些隱藏在黑暗角落的罪惡,用正義之光驅散陰霾,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不再重蹈房思琪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