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和劇中表現的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社會大相徑庭。當年演出時,中國還沒有推銷員這個職業,所以演員們只能通過想象來闡釋他們對人物形象及美國社會的理解,而觀眾們對有些細節也不甚明白,比如不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也想不通男主人公威利既然是個美國社會底層的人,為什么他們家有別墅、汽車、冰箱和電視?但這…有趣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和劇中表現的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社會大相徑庭。當年演出時,中國還沒有推銷員這個職業,所以演員們只能通過想象來闡釋他們對人物形象及美國社會的理解,而觀眾們對有些細節也不甚明白,比如不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也想不通男主人公威利既然是個美國社會底層的人,為什么他們家有別墅、汽車、冰箱和電視?但這些并不影響該劇成為北京人藝舞臺上一個里程碑式的經典。然而在隨后又演出了幾輪后,加之后來由于英若誠先生的離世,這部戲就淡出了舞臺, 20多年來沒有再出現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