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四十二歲的劉月季帶著十六歲的兒子鐘槐和十二歲的小兒子鐘楊一路辛苦趕往新疆去見孩子的父親,解放軍某師作戰科科長鐘匡民。劉月季與鐘匡民的婚姻是包辦婚姻。結婚時鐘匡民十八歲,劉月季已有二十四歲了。婚后鐘匡民一直不肯與劉月季圓房。在公爹的哀求下,劉月季給鐘匡民下跪說“看在爹的份上,你就讓我給你生個娃吧。不會生娃的女人誰都看不起!”鐘匡民心軟了,于是有了鐘槐。三年后,鐘匡民的父親去世了,鐘匡民報名參加了八路軍。一是為了抗日,二是想永遠地離開劉月季,沒有感情的婚姻使鐘匡民感到厭倦與壓抑。他坦率的告訴了劉月季,劉月季哭了,說“那我呢?孩子呢?”鐘匡民的心軟了下來,那晚就有了鐘楊。十三年后,鐘匡民才給劉月季去了封信。告知他的平安,但不要她去找他,他會抽空到老家來看望他們的。但劉月季卻毫不猶豫地領著兩個孩子到了新疆,找到了鐘匡民。鐘匡民感到很吃驚也很氣惱,對他們母子都很冷淡。劉月季雖感到很傷心,但她告訴鐘匡民說“我來找你有兩個目的的,一是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認你這個爹,二呢,咱倆的事總有個了結。包辦婚姻,害了你也害了我,但名義上咱倆還是夫妻。可已經不是夫妻了……
鍵盤快捷翻頁→
下一集